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临诊碎玉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中风偏瘫(别名:中风后遗症英文:hemiplegia)能够引起中风的常见原因也就是引起中风偏瘫的常见原因。中风偏瘫是最常见的中风后遗症。它是指一侧肢体肌力减退、活动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动。偏瘫病人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如冷热不知、疼痛不觉等。有时还可伴有同侧的视野缺损,表现为平视前方时看不到瘫痪侧的物品或来人,一定要将头转向瘫痪侧才能看到。

我们见的中风偏瘫,大致可以分为两种,软瘫和硬瘫,病程在2个月以内的,基本为软瘫,以后会慢慢形成硬瘫,软瘫治疗见效相对容易,硬瘫治疗难度大,病程越长,治疗难度越大。今天主要讲硬瘫的治疗,硬瘫治疗见效后,患者的信心会倍增,才会更主动地配合医生,更有利于系统的疗程治疗,收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风偏瘫的治疗,涉及到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特别是治疗病程较长的硬瘫难度极大,要讲明白硬瘫的治疗,达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必须把筋痹讲清楚,否则,大家理解不了。下面,我先把筋痹给大家做一个比较深入的讲解。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凡是痹症一类的病症,遇寒就会缩短、收缩、拉紧,导致症状加重,遇热就会放松、松驰,症状就会减轻。反过来说,我们治疗痹症一类病症时,放松了松驰了就是痹症得热而解了。《灵枢·终始第九》:“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在筋守筋。”这里仅以手为例,说明筋痹的临床表现,“手屈而不能伸”在硬瘫的患者中,是最为常见的症状(临床中不光是手,足、指、趾也是一样,筋痹就可造成屈而不伸,功能障碍),所以,要处理好硬瘫,就必须处理好筋痹。先看看筋痹的概念,《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诸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筋”:病位,主要指现代解剖的骨髓肌肌腱。“筋挛”:筋缩短,甚至挛缩变形,筋挛牵引关节不利,气血不畅,以致“诸节痛”。“不可以行”:并不是单指不能行走,而是指运动障碍,活动受限。这就是筋痹的临床表现,那么,如何治疗筋痹呢?再看筋痹如何治疗,《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刺筋上为故,刺分间,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因为病位在筋,而痹症治疗的大原则是“针至病所”,所以,“刺筋上为故”。“刺分间”是肌痹的治疗方法,筋痹为什么要刺分间呢?这里非肌痹治疗的“刺分间”之意,而是叫你治疗筋痹的时候,不要损伤正常的肌肉,只能从肌肉的间隙(分间)借道而过,勿伤肌肉。而且,紧接着还有“不可中骨也”,就是叫你治疗筋痹的时候也不要伤正常的骨,这些提醒,更体现了“针至病所”原则,同时保护正常组织不受伤害,我们老祖宗诊断治疗是何等的严谨!“筋炅病已止”什么意思呢?炅:热的意思,是不是我们刺到患者说“我的筋发热了”就止针呢?显然不对,那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讲过,凡痹之类,遇热则纵,筋松驰了,原来缩短变硬的筋松软了,不就说明“筋炅”了吗?也就是说,我们感觉把筋刺松了软了,就可以止针了。这就是《素问·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病在筋,筋挛诸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间,不可中骨也。筋炅病已止”这段话的意义。任何一种病的针刺治疗,都会涉及到用针、刺法,那么我们在临床上治疗筋痹该用九针中的哪种针具呢?又该采用哪种刺法呢?因为大部分朋友均没有系统学习过《黄帝内经》九针及刺法相关的知识,我只能直接告诉大家,刺筋应该使用何种治疗方法,首先要看病程,和病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针灸的穴位和相应的补泻方法,只要穴位和补泻方法选择正确,这直接涉及到我们的治疗筋痹的效果,如果把握得好,一定会立竿见影。痹症治疗的疗效评定标准就是“以知为数”,这个“以知为数”中包含的关键性意义也就是立竿见影,如果治疗痹症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说明我们的诊断或治疗有问题。

最关键要明确病因,分清主次,有许多中风后遗症患者都合并有基础病,中风只是疾病发展的后果,诸如心脏原因,外周血管病,脊柱相关病变,都会影响疾病的疗效。所以处理原发病也非常关键。

“阴急阳缓”,内侧后侧的筋急(“阴急”),前侧外侧的筋缓(“阳缓”),急必用泻,缓则用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阴阳的平衡,快速恢复肢体的功能障碍,急刺筋痹即为泻,那么阳缓怎么补?几种方法:1、毫针针刺留针;2、阳面使用竖横针刺法斜刺电针,留针;3、芒针透刺留针。这几种方法中,竖横针刺法用针小,效果肯定,患者痛苦小,操作简单,可以首选,这就是硬瘫治疗的关键步骤,当然,无论硬瘫还是软瘫,都要有一个整体治疗理念。

本人一般治疗首选王乐亭老十针

老十针”穴位组成

主穴:中脘、足三里(双);

配穴:上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

中脘为胃之募穴,乃足阳明胃经经气汇聚之处,可助胃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焦之气机。足三里为胃之合穴,具有健脾和胃、通调腑气之功。中脘与足三里相配伍可调中益气,升清降浊。上脘、中脘、下脘三脘配合,具有调整胃腑收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效。气海和中脘相配可助其益气升阳之功。天枢为大肠募穴,可消导积滞,调益脾气。内关配以中脘、足三里,有助其升清降浊、调理气机之功。诸穴相配共奏调中健脾、升清降浊之效。以调节人体整体气血运行状态。

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局部穴位,补泻手法,一般一个疗程患者情况都会明显改善,然后根据患者具体基础病情况,选择对因治疗,输液、药物、外敷等方法结合。如果患者是迟缓性偏瘫(俗称“软瘫”),可以分别在病、患侧的手足扎“手三针”(曲池穴、外关穴、合谷穴)和“足三针”(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穴)。

如果患者是痉挛性偏瘫(俗称“硬瘫”),手部痉挛的扎“手挛三针”(极泉穴、尺泽穴、内关穴),足部僵硬,走路困难的,扎“足挛三针”(鼠溪穴、阴陵泉、三阴交)。

如果患者有说话不利、流口水、吞咽困难的,扎“舌下三针”(上廉泉、左廉泉、右廉泉)。此外还有针对不同部位症状的“口三针”、“腕三针”“踝三针”等等。

总结多年的经验,不是咱们的治疗有多神,其实根本是医患之间的配合默契有多深是关键,也不一定是立竿见影就是有效,关键是患者能不能坚持治疗,和患者家属的配合,往往只要几方配合有目标都能达到目的,但是不能好高骛远,术前评价也非常关键。

秦立志









































中科白癜风医院善行天下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z/488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