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看标题,不看下面的文字,但将这张图片给你,你会想到什么?你可能会说,这不就是一个前方道路变窄的一个标识吗,跟中医会有什么关系?
是的,有关系的,具体是什么关系呢,看下面的文字吧。
是不是看起来一脸懵?
这个话题我准备了很长的时间,主要的难点是图标的绘制和文字的表述,如何将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文字,这是很考验的人的一件事。虽然这件事我一直在努力的做,但这个话题确实是耗费了我不少的精力。好了,言归正传,今天分享学中医的第七个故事:交通标识志与脉象。
这个想法由来已久,去年考科目一的时候,是在看到前方变窄和窄桥标识时想到的。在贵州上班时,围绕这一话题做过三次讲座,只是当时考虑的不深,讲的比较表浅。这个思路一直在我脑海里闪现,这段时间又仔细的琢磨了一下这个话题,结合临床的一些具体案例,分享起来更有落地感。
因为这个系列内容比较多,讲起来有些复杂,吸收消化要有个过程,所以我想还是分开来论述比较好一点,今天先分享一部分,后面会持续跟进。
加上这几个字呢,你还懵吗?
先看第一个图片,这是一个前方道路变窄的标识。对应人体脉象,可以很清楚的看出,这是双侧寸脉均弱。
这种脉象的人有什么表现呢?左寸心和小肠,右寸肺和大肠,心主血,肺主气;双寸不足,总的是因气机升发不足,这时气血肯定不足。这段时间看了不少头晕恶心欲吐、心悸失眠、颈项僵硬的病人,大多有此脉象,这是为什么呢?西医可能讲的比较多的是供血不足,中医关于这些的词汇也有不少,但我喜欢用清阳不升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头为清阳之府,元神之居,诸阳之会。清阳不升,不能出上窍,头面得不到气血的有效濡养,出现上面所说的这些症状也是在所难免的了。在治疗上也相对简单,以补为主即可。气血补益上去了,寸脉自然会调起来。著名的八珍汤,乃至十全大补丸,这时候可以放心的用起来。我一直认为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做数学证明题的过程,证明题有正证和反证之分,中医也可以如此。知道了舌脉和症状,随证治之、凭脉遣方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功;反过来,知道方剂和治法,反推舌脉和症状也是需要能够熟练掌握的。
问诊的时候,你可以问出一大堆东西出来,比如是不是睡眠不好,容易梦见去世的人啊,这是因为心为阳中之阳,心主神,阳气不足,阴邪就来侵袭;是不是肩颈不适啊,这是因为心、肺、大肠、小肠的经络循行经过这些部位;比如是不是肠道不好,既往是否有结肠炎、肠道息肉等等,这是因心和小肠、肺和大肠相表里。等等,还有很多很多。
双寸不足,还有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脉象是阳绝脉,此脉象在《脉经》中有较为详细的论述。十二经均有阳绝脉,此前在8月份我专门论述过,这里重点说说双寸阳绝脉。
《脉经》: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也)。
在针灸上,这个优势明显的很,碰到此类病人,基本可以做到扎完针症状就缓解一大半,前后一两分钟,病人表现是若判两人,让人直呼神奇。这两个正好在急诊轮转,有几个病人有生命体征的监测,可以直观的看到治疗前后的指征变化,还是很客观的。
例如这个病人,因“眩晕欲吐3+小时”于清晨就诊于急诊,于急诊相关处理后生命体征平稳。颅脑CT未见明显异常,颈椎CT见多节突(膨)出,血压高,心率快,神差,语低声微,舌淡苔少,舌底静脉曲张,双寸尺脉细弱。我分析认为这是清阳升发受阻,不能上济头脑而发眩晕,浊阴不降而致血压、心率异常。予以针刺后即可坐起交谈,头晕明显减轻,双寸脉恢复变强,留针半小时,诸症消失,血压基本恢复正常。
前面说的是双侧寸脉都弱的情况,不少病人同时还会夹有双侧尺脉亦弱。这时候究其原因,需要考虑的是肾的功能。因为肾中的肾阴肾阳是真阴真阳,是诸阴诸阳之本,肾气或者肾精不足,肾失封藏,居于下焦的水湿等诸阴之邪随着肝气的升发被带至上焦,从而出现颈椎痛、迎风流泪、脱发、发白等临床症状。这时候的治疗随证加点固肾收敛的药物即可,如参附龙牡汤之类的。
也有一些病人虽然寸脉弱,但不是双侧寸脉都弱,以左侧寸脉或右侧寸脉不足为主,这时候就要具体分析。总的来说,单纯的左侧或右侧的寸脉弱比较少见。
比如左寸弱者,可常夹左尺不足、或右寸亢,甚至更多,那样讨论就复杂了,我们简单分析下这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也就是交通标识中的左前方路窄,它的症状是前面所说的大多都有,治疗我主要以桂枝汤为主,兼有颈项痛的,多以桂枝加葛根汤或葛根汤;兼有头晕的,加葛根、丹参、川芎等;容易梦见去世的人的,加红参、银杏叶、红景天、石菖蒲等;迎风流泪的,用杞菊地黄丸。
第二种情况,也就是交通标识中的右前方路窄,病人多有头发、颜面油、干,甚至脸上长斑长痘等。这个需要从肺的功能来考虑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大多数是肺失宣降,主要是宣发太过、肃降不及。宣发和肃降,是一对矛盾的平衡关系。肺的宣发,主要是宣发清气;肃降,主要是肃降浊气。
肾的功能当中,有一个是肾主纳气,它的一个重要生理意义是使呼吸维持在一定深度。如果宣发太过而肃降不及,则会影响肾主纳气的功能,同时,因其宣发太过,在宣发清气的同时,浊气也会同时被宣发到头面,就会出现上面说的那些症状,例如临床常见的脂溢性皮炎等。
所以治疗上在补益心气的同时,肃降肺气使其敛藏到肾中,兼以润通肠道,是主要的治疗思路,这也是以自身之热疗自身之寒,使体内寒热对流的一个治法的体现。
补益心气用桂枝汤,肃降肺气用枇杷叶、苦杏仁、葶苈子、枳壳、竹茹等,固肾收敛的用附子、肉桂、龙骨、牡蛎等,润肠通便用火麻仁、郁李仁、杏仁、鸡矢藤、大黄等。
同理,右寸不足的治疗也是参考左寸的情况进行分析的。单纯虚症表现的,以补益为主,补肺汤、补中益气汤之类的常用。兼有标实表现的,具体分析就是了,这里说一例遇到的比较奇特的病例来参考一下。
今年7月下旬,一个27岁的女患者因“右手大拇指疼痛伴屈伸不利3年”来就诊。自诉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拇指疼痛,并伴有屈伸不利,一直未能明确诊断,予以中西医对症治疗未见明显改善,一直至今。主要表现是:右拇指疼痛,屈伸不利,痛连手掌,严重时可至肘部,时有掌心发热。舌淡红,苔薄,舌底静脉曲张,双寸脉细涩,双关尺脉略滑。
我从熊继柏老先生根据手少阴心经的循行治疗手掌心正中与手腕相连处胀痛的案例受到启发,从肺经的循行论治该症。诊为手太阴肺经病变,属痰瘀互结证。以宣降肺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则。针刺取:鱼际、列缺、尺泽、阿是穴。内服中药上:以南沙参、百部、川贝母、荆芥、羌活等宣降肺气的药来肃肺化痰以利肺气;用威灵仙、橘络、瓜蒌、丹参、三七、丝瓜络等通络活血药来化瘀通络。经过5次治疗,患者症状大为减轻,治疗取得明显疗效,
讲的有点多有点杂,具体落地还需要多思考并多在临床实践。这次分享到这,下次继续讲。
管志敏
中医来源于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z/11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