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上厕所有这个信号,一查竟是癌80的人


一直以来张先生都保持着良好的排便习惯,基本上每天排便1次。但最近张先生发现自己每天需要排便4-5次,大便中还有血迹。不仅如此,他还觉得肚子痛,人也消瘦了不少。由于张先生的父亲5年前因为患有大肠癌而去世。张先生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也和父亲一样得了大肠癌。去医院肛肠科做了肠镜检查,结果显示,张先生已是结肠癌晚期!家人充满了疑惑与担忧:张先生父亲得了癌去世了,之后他也患肠癌,是不是没救了?大便次数增加了,难道就是癌?怎么早点发现?

No.1

80%结直肠癌发现时已是中晚期

结直肠癌(大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占全球恶性肿瘤第3位。过去几十年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结直肠癌的发病与死亡情况都在不断改善,而我国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却在不断加重。中国癌症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病死率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新发病例37.6万,死亡病例19.1万,城市远高于农村。结直肠癌若能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基本实现治愈。而目前临床上接近8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现时就是中晚期;近半数患者生存期不超过5年。

No.2

排便次数,跟癌有啥关系?

(1)结直肠癌可导致大便习惯改变早期结直肠癌可无明显症状,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出现下列症状: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性状改变(变细、血便、黏液便等)腹痛或腹部不适腹部肿块

肠梗阻相关症状

全身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低热等

当大肠肿瘤相对较大、溃疡、感染时,会发生大便习惯、次数的改变,而肿瘤的位置会直接影响患者是便秘还是腹泻。腹部右半侧结肠肠腔比较大,有较大的移动空间,肿瘤会以腹泻为主要表现,或者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直肠癌表面溃疡容易继发感染,对直肠进一步刺激,就容易增加排便次数,相比之前大便变细,有黏液,有排不尽的感觉。当然,饮食种类、服用某些药物、精神情绪变化、感染等也会导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如果排除这些因素后还是有顽固、持续的腹泻或者便秘,特别是以前没有过肠道症状的和结直肠癌高危人群,要高度警惕,别乱吃药,医院诊治。(2)大便次数与患癌风险有关一项纳入50万人,平均随访10年的中国慢性疾病前瞻研究表明,每天排便多次者,未来五年内被诊断为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因此,异常增加的排便频率也更需要引起重视。另外,相关专家共识指出,慢性腹泻、便秘等也是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表1来源: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上海)

No.3

你有没有按时做筛查?

正常的肠粘膜到结直肠癌之间有一个癌前病变的过程——肠息肉阶段,大概是2到7年,如果及时阻断,可以避免发展为癌。欧美澳等发达国家结直肠癌病死率的不断降低得益于长期有效的结直肠癌筛查,提前阻断癌变过程。(1)筛查年龄以往欧美国家多部指南推荐结直肠癌筛查年龄是50至75岁。我国在广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开展的对全市年龄50岁及高危人群的结直肠癌筛查结果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持续升高,筛查可提高早诊率,降低病死率。最近,美国癌症协会(ACS)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和数学模型研究,建议从45岁开始结直肠癌筛查。美国最新研究数据显示:自年以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在50岁以下成年人群中增长了51%;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20岁至39岁成人结肠癌发病率每年增长1.0%~2.4%;至年;20岁至29岁年轻人群直肠癌发病率每年增长3.2%。我国结直肠癌人群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50岁以上加快更为明显。因此,无论有没有报警症状,都建议50~75岁做结直肠癌的筛查。(2)筛查方式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上海)指出,推荐筛查方式: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试验(FIT),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粪便DNA检测,建议筛查周期为每1~3年1次;结肠镜检查,推荐筛查周期为每5~10年1次高质量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整个结直肠癌筛查流程的核心环节。结肠镜下活检或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是结直肠癌确诊的金标准,镜下切除癌前病变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编辑:萌萌、秦嫣本文首发:禾健康研究所投稿邮箱:zhoumm

helianhealth.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f/79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