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猪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治疗


1流行特点

1.1危害性

越来越大据报道,国内外猪场内分离得到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几率要明显比其他病原高。这是由于猪场长时间滥用抗菌药物,形成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其致病力明显提高,给猪造成较大的危害。

1.2病菌血清型多,抗原复杂

大肠杆菌的抗原主要包括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以及表面(K)抗原。O抗原存在于菌体胞壁中,是由蛋白质、多糖、磷脂组成的复合物,也就是菌体内毒素,其耐热性好,如在℃下经过2h才会死亡,这在流行病学调查和诊断中非常有用。H抗原是一种鞭毛蛋白质,不耐热,其抗原性良好。K抗原存在于菌毛、被膜或者荚膜中,是菌体表面对热不稳定的多糖或者蛋白质抗原,与菌体毒力相关。目前,已经发现超过种的O抗原,我国已经发现其中的种;共有60种H抗原,我国已经发现其中的50种;共有种K抗原。由于O、H和K抗原有多种组成形式,使大肠杆菌可分成非常多的血清型,但其中只有少数为致病性血清型。当前,全球流行的典型大肠杆菌血清型为40种左右,其中常见的O抗原群在20种左右。

1.3发病日龄范围越来越广泛

部分猪场没有进行免疫预防,仔猪产出后几小时就会发生仔猪黄痢。据报道,母猪免疫接种大肠杆菌苗后,后代仔猪在10日龄前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但超过10日龄的免疫效果变差,即仔猪有延后出现发病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母猪生产1周后乳汁中所含抗体较快降低,而仔猪肠道内抗体在2周龄开始就已经降低至最低水平,在2~3周龄时血清内的母源抗体基本消失,加之仔猪此时抵抗力较低,导致其在2~4周龄容易出现发病。之前主要是1月龄以下的仔猪容易感染大肠杆菌病,1月龄以上即使发病也基本不会死亡。但近几年,发现60~90日龄的断奶仔猪也可出现发病,且病死率达到50%以上。

1.4发病季节性较明显

诱发该病的原因是由于环境低温高湿,如冬春季节温度较低,阴雨天气湿度较大,仔猪抵抗力减弱,肠道内的致病菌往往会大量增殖,从而引起发病,尤其是仔猪白痢和水肿病的发生与气温骤变、环境卫生、饲养管理密切相关。

2临床症状

2.1仔猪黄痢

通常是出生几小时至1周龄的新生仔猪易发,尤其是1~3日龄最易发病,其中初产青年母猪所产的仔猪更容易发病。在一窝新生仔猪中,刚出生后的体温正常,短时间内就会突然有1~2头表现出明显衰弱,快速死亡,随后其他仔猪陆续出现发病,排出黄白色或者黄色的浆糊状稀便,其中混杂凝乳碎片,体型快速消痩,最终死亡。

2.2仔猪白痢

通常是10~30日龄的仔猪易发,主要特征是下痢,排出灰白色或者乳白色的糊状稀粪,并散发腥臭味。病猪往往突然持续腹泻,机体日渐消痩,发育减缓。部分能够自愈,但往往反复发作,容易变为僵猪。

2.3仔猪水肿病

通常是断奶前后仔猪易发,主要特征是突然出现发病,头部发生水肿,共济失调,惊厥以及麻痹。病猪表现出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或者口流白沫,体温没有明显变化,呼吸先是快且浅,后是慢且深,心跳加快。往往发生便秘,但发病前1~2天会有轻度腹泻。静卧在舍内一隅,躯体发抖,有时出现抽搐,有时出现泳动,触摸比较敏感,并伴有呻吟,发出嘶哑叫声。站立时拱背,四肢麻痹,无法稳定站立,走动无力,步态蹒跚。通常是脸部、眼睑、结膜以及齿龈发生水肿,有时可见颈部、腹部皮下也发生水肿。

3防控措施

3.1加强母猪饲养管理

保持产房的清洁和消毒,哺乳前要对乳房进行清洗和消毒,有乳房炎的母猪应及早治疗。常发病猪场或怀疑有可能发病时,可于产前1周有针对性地在饲料中添加抗菌药物,并在仔猪出生后12小时内进行预防性投喂或注射敏感的长效抗菌药,以有效减少发病和死亡。较敏感的药物有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氟苯尼考、呋喃唑酮和某些磺胺类药等。

3.2加强新生仔猪护理

新生仔猪要采取保暖防寒措施,及早哺喂初乳,并做好补铁补硒工作。仔猪应提早喂料,选用优质全价的代乳料,适量补充饮水。必要时,可于断奶时注射长效抗菌药,或通过饲料和饮水添加药物进行预防。

3.3免疫预防

目前有3种基因工程菌苗可供选择,即K88-K99、K88-LTB、K88-K99-P。母猪产前40天和15天各注射1次,对仔猪黄痢和白痢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能降低发病率。仔猪断奶前15天注射水肿病类毒素苗,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有条件的猪场可采用自家灭活苗进行免疫,可较好地预防仔猪黄白痢的发生,极大地提高仔猪成活率。

(资料信息、图片部分源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f/635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