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肠道息肉需二次肠镜摘除肠镜专家帮您答疑解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正逐渐增强,越来越多人的开始注重体检。

肠镜作为发现结直肠病变的一种方法,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然而,肠镜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及时发现结直肠的肿瘤,更多的还是对结直肠息肉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结直肠癌约90%是肠息肉演化而来,其可通过息肉-腺瘤-癌三个阶段逐渐癌变,一般需要5-10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诊断以及阻断结直肠息肉发展途径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而发现并治疗结直肠息肉最好的检查,就是肠镜检查。接下来,笔者将科普一些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

01

结直肠息肉有何症状?

结直肠息肉的症状取决于息肉的大小以及部位,对于比较小的息肉,通常是没有症状的,往往在体检的时候被偶然发现,大肠息肉约半数无临床症状,仅当发生并发症时才被发现,其可表现为:

肠道刺激症状,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者可出现粘液脓血便。

便血,便血可因部位以及出血量而表现不一,出血点位置距离肛门较远时粪便中混有暗红色血迹或血块,直肠下段至肛门处的出血者粪便表面带血,出血量多可变现为鲜血或者血凝块。

肠梗阻及肠套叠,以盲肠息肉较为多见。

位于直肠内较大的有蒂息肉可随排便而脱出肛外,偶尔蒂细长的息肉可发生蒂扭转,进而缺血坏死并自行脱落。如您长时间为此而困扰,建议您完善肠镜检查。

02

结直肠息肉都会癌变吗?一定要摘除吗?

其实并非所有息肉都会癌变。临床上将从结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息肉,根据病理又将息肉主要分为:

腺瘤性息肉

炎性息肉

增生性息肉

其他息肉:化生性息肉等。

其中炎性增生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息肉类型,时间久了就可能发生癌变,根据形态不同,腺瘤性息肉又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几率较高。对于部分合并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来说,病程时间久了因为部分粘膜发生异型性改变,容易发生癌变,因此对此类假息肉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值得一提的是,息肉数目超过枚以上,称之为息肉病(P-J综合征除外)包括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Gardner综合征,Turcot综合征等,其中大部分会引起癌变,需引起注意。息肉的分类最终需依靠病理鉴别,肠镜医师往往会将所见到的可摘除息肉一并摘除,术后需继续注意其病理回报,如发现有恶变,及时进行下一步治疗。

03

肠镜检查出息肉,是否可以立即摘除?什么情况下需要住院摘除?

对于肠镜发现的息肉,如果其位置、大小、形态等情况比较合适,是可以直接摘除的,不必为此大费周章行第二次肠镜切除,当然这主要取决于内镜医生的经验丰富程度以及所在医疗机构是否有能力处理肠镜并发症,对于息肉较大、基底部较宽、形态倾向于恶性或位于肠壁相对薄弱处的息肉,肠镜过程中及肠镜下行息肉摘除术后的出血、穿孔、感染等风险相对较大,建议住院后摘除息肉,一旦发生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此外,对于全身情况较差、凝血功能不佳或因基础疾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波立维、泰嘉、华法林等抗凝药的患者,亦需调整用药后方可摘除息肉。

04

息肉摘除术后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是否一定需要住院观察?

结直肠息肉摘除术后可能会出现穿孔、出血、感染等情况,主要表现为腹痛、便血、发热、头晕乏力等症状,故肠镜术后需住院观察,根据息肉大小、位置、创面大小以及深度、术中操作等情况决定住院时间长短及进食时间,具体需咨询您的责任医生。

结直肠息肉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肠癌的发病率,在大肠癌高发且逐渐年轻化的今天,肠镜技术的发展为百姓的健康带来了福祉。

傅传刚,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同济医院普外科主任、胃肠肛肠外科主任

擅长:结直肠癌的诊断、传统开腹与3D腹腔镜微创手术以及综合治疗,尤其在低位直肠癌的保肛和局部晚期、复发性结直肠癌的手术方面成绩卓越,优势为“3D腹腔镜、白色无血、极致微创、精细精准、低位保肛、腹部无切口”。另外在结肠镜诊断和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通过结肠镜对大肠息肉等良心病变和早期肠癌进行黏膜切除术(EMR)和黏膜下剥离术(ESD)、内镜扩张等微创治疗,使大多数大肠早期病变患者避免进行开腹手术。

特需门诊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上午

预约;-

门诊地点:上海浦东即墨路医院特需门诊二楼(新大楼)

内镜检查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下午

看视频享健康

傅教授和您面对面

长按识别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中科荣膺公益中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f/4339.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