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我院消化科独立完成我县首例高难度直肠近肛


我院消化内科独立完成我县首例高难度直肠近肛管侧向发育型肿瘤ESD术

近日,我院消化内科戴明恒主任为一例直肠近肛管侧向发育型肿瘤(LST)患者成功实施了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这是我县首例直肠近肛管侧向发育型肿瘤的高难度ESD术,标志着我院消化道早癌内镜下诊疗技术已进入成熟、快速发展阶段。

肛门指诊“惊奇”发现直肠早癌

前日,一位71岁老年男性,因大便不尽感就诊于我院肛肠科,肛肠科梁政主任为其进行了规范的专科检查,发现直肠有一肿物,但其性质又与进展期癌症不同,请消化科戴明恒主任会诊。梁政主任与戴明恒主任对患者病情进行了充分有效的沟通,戴主任凭借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并结合梁政主任的专科检查初步判断:这有可能是一种临床上比较少见的早期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建议其进一步完善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患者全程在舒适睡眠中完成了标准规范的高质量大肠镜检查,肠镜刚刚进入肛门,就能看到直肠环1/2周都是肿瘤,紧邻肛门口,而且患者内痔也较为明显,检查证实的确为“早期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已经处于癌变前期,需要马上进行手术。

前沿内镜技术,带来治疗新希望

这种直肠肿瘤的传统治疗方法就是外科手术,需要把肛门和直肠全部切掉,再把肠子接到肚子上造瘘。这意味着,往后余生患者都必须带着造瘘口,这样一来患者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消化早癌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已越来越成熟,但该患者肿瘤面积大,血管丰富且紧邻内痔血管丛,术中非常容易出现大出血,这对医师技术和耐力是一个双重考验。

经过消化科、麻醉科、护理团队的反复研究和讨论,并跟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后,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由有着丰富内镜下治疗经验的戴明恒主任为患者实施最符合解剖生理、创伤最小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

高难度手术,完美实施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指内镜下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微创技术,20世纪90年代末日本首创并应用于临床,是一种择期诊断性手术或根治性手术。ESD的主要目的是对早期消化道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有一次性完整切除一定面积表浅病变的优点,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

手术当天,麻醉科刘川主任、卢树昭麻醉医师对患者的手术安全进行双重保驾护航。戴明恒主任团队制定了详细、完善的手术策略,充分估计到术中出血的风险,并准备了多套止血方案。手术开始,戴主任精准进行黏膜下注射,病变抬举良好,然后进行黏膜下切开,做好黏膜瓣,顺利进入黏膜下层,在黏膜下层剥离过程中,遇到大量较粗大的穿支血管,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大出血。戴明恒主任凭借其娴熟的内镜技术,充分暴露黏膜下层穿支血管,充分游离血管并进行精准止血,术中出血仅仅10余毫升!在内镜室郎伟伟护师、宋保霞护师、刘亚芳护师的默契配合下,戴明恒主任耐心、精细操作,整个手术历时两个半小时,非常顺利地把肿瘤完整剥离,而剥离出来的肿瘤直径达6公分,这也是我院乃至我县目前剥离范围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病变。

术后,病理科高庆利主任团队对这一“巨无霸”病变进行规范化取材、制片,每隔2-3mm进行切片,历时一个半小时共取材42条组织条,然后进行浸蜡、包埋…等一系列过程,最终病理诊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直肠巨大肿瘤得到治愈性切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已顺利出院。

温馨提示:健康查体要重视胃肠镜检查。

在医界,流传着一句话:一切不包括胃肠镜的体检都是耍流氓。在消化界,也有一句话:其实幸福离我们很近,近到只有一条胃肠镜的距离。

侧向发育型肿瘤是起源于大肠黏膜的隆起型病变。早期阶段,它沿黏膜浅层水平扩散,搞圈地运动占地盘,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向肠壁深层垂直侵犯。也就是说,先横向发展,再纵向发展。值得留意的是,它跟大肠癌关系密切,比息肉腺瘤具有更高的恶变潜能,多发生在直肠、乙状结肠。但是,由于病变沿黏膜表面匍行生长,常常容易被漏诊,并且在癌变前很少会引起临床症状,患者很难觉察。像该患者这样的大面积侧向发育型肿瘤最严重。至今,戴明恒主任已为多例患者做过此类手术,大部分患者都是高龄老人。再次提醒,广大老百姓一定要提高胃肠镜检查意识。胃肠镜检查就是发现早期胃肠癌的主要手段。当它还是一个小息肉时,你来做检查,医生处理掉了,每年复查,或许可以保你一生平安。但是,如果你不开始第一次检查,息肉就会肆意生长,最终不可收拾。

所以,父老乡亲们,请一定要知道筛查的重要性,主动体检,主动预防,就从一次胃肠镜检查开始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883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