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经方临床医案探索第11期


大医精诚

养浩然正气,极大地之大观

今日练习

彭某,女,30岁。

前天中午食用葡萄,夜里又受凉,今早晨自觉无力、腿酸,口渴。喝4杯热茶后即觉身热、恶寒;下午心烦、汗出,腹痛、腹泻3次,而前来求诊,舌苔白腻,脉滑数、寸脉浮。

证属****,拟____汤。

服1剂后,腹痛、腹泻减,3剂后痊愈。

(答案本期第三节公布)

上期答案: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原医案

刘某,女,50岁。初诊日期年9月12日。

因吃不洁葡萄后,患急性胃肠炎,出现身热恶寒、腹泄稀水便,温温欲吐,服葛根加半夏汤后,热退而吐利不止,苔白厚,脉弦细数。

证属太少合病,为黄芩加半夏生姜汤证:黄芩10克,炙甘草6克,白芍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生姜10克。

结果:上药服一剂,体温恢复正常,腹泄止,胃稍和,仍不思饮食,服match二剂,身微汗出,食饮如常,仍感乏力。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症见胸闷气促,难以平卧,两胁胀满,咳嗽,咯清稀泡沫痰,量多,双下肢呈凹陷性水肿,小便量少,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大便溏,日行1~2次,伴心悸心烦,晨起口苦甚,口干欲饮,舌边红,苔薄白腻,脉弦数。

证属少阳枢机不利、太阴脾脏虚寒。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味治之:柴胡、桂枝、干姜、白术、瓜蒌皮各10g,黄芩、炙甘草各6g,天花粉12g,牡蛎30g(先煎),茯苓15g。

5剂后,诸症减轻,夜能平卧。继服上方7剂,诸症悉平。

按语

柴胡桂枝干姜汤源于《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第条云:“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懈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认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的病机为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太阴脾虚有寒,简称“胆热脾寒”。纵观本案,患者两胁胀满、口干口苦、脉弦数,乃少阳枢机不利、胆火内郁;咳嗽咯痰、浮肿、小便少、不思饮食、便溏、苔白腻,乃脾阳不足、寒湿内停。故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和解枢机、清泄胆火、温脾散寒,加茯苓、白术健脾利湿,瓜蒌皮宽胸理气。诸药合用,寒温并用,气机枢转,诸症悉平。

方中柴胡、黄芩和解少阳、清泄胆火;桂枝、干姜温脾和中,以行三焦;天花粉清热止渴;牡蛎软坚散结除满。诸药配伍,肝脾同调,寒温并用,使少阳得解,脾脏得温,三焦通畅。故临床用治胆热脾寒证,确有良效。

相关经典原文学习

《伤寒论》第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相关文献资料

黄芩汤

黄芩10~20g、炙甘草6~12g、芍药6~12g、大枣12枚。水煎煮,分三次温服。

1.腹痛下利,或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及身热,口苦。

2.舌红苔黄,脉弦。

主要用于急性肠炎、结肠炎、菌痢、阿米巴痢疾、子宫附件炎、吐血、衄血等具本方证者。

黄芩汤是小方,但其在方剂学上的意义却不小。后世治疗痢疾的著名方剂“芍药汤”,即从本方演化而来,所以汪昂称黄芩汤为“万世治利之祖方”(《医方集解》)。的确,本方对于痢疾而言是常用方。如荒木性次氏治疗28岁妇女,忽然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腹痛,渴而欲饮。下腹胀略重,下利次数频频增加。与桂枝加芍药汤无效,下利愈甚,里急后重,与黄芩汤,立刻痊愈(《古方药囊》)。倪少恒治王某,男,30岁。患者病初恶寒,后则壮热不退,目赤舌绛,烦躁不安,便下赤痢,微带紫暗,腹中急痛,欲便不得,脉象洪实。拟泄热解毒,先投以黄芩汤:黄芩、白芍各12g,甘草3g,红枣3枚。服药2剂,热退神安痛减,于次日改用红痢枣花汤,连服3剂获安(江西医药杂志,l;(9)5:10~12)。

“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半夏、生姜止呕,也是经方惯例。刘渡舟治王某,男,28岁。初夏迎风取爽,而头痛身热,医用发汗解表药,热退身凉,头痛不发,以为病巳愈。又三日,口中甚苦,且有呕意,而大便下利粘秽,日四五次,腹中作痛,且有下坠感。切其脉弦数而滑,舌苔黄白相杂。辨为少阳胆热下注于肠而胃气不和之证。黄芩10g,白芍10g,半夏10g,生姜10g,大枣7枚,甘草6g。服3剂而病痊愈(《新编伤寒论类方》,,)。

本方治疗痢疾的经验很多,可问题是治疗痢疾的方剂也一样很多,如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那么又该如何把握本方的使用要点呢?我们不妨从黄芩汤的构成来分析一下。《伤寒论》条文说本方所主的“自下利”是“太阳与少阳合病”,太阳病常用方是桂枝汤,少阳病的常用方为小柴胡汤。本方可以看作桂枝汤去桂枝生姜加黄芩。桂枝生姜发汗解表,今去之可知无表证;加黄芩,当有烦热和血证。我们不妨再结合后世医家的用药经验来理解本方证。公认的观点是:用芍药和黄芩治疗痢疾多有大便不爽、肛门灼热和里急后重,虽有便血但必血色鲜红而质地粘稠。《济生拔萃方》说本方“治泻痢腹痛,或里急后重,身热久不愈,脉洪疾及下痢脓血粘稠”;《类聚方广义》也说本方“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便脓血者”。综上所述,本方治疗痢疾的使用要点是不难掌握的。

本方适用于温热证,若属虚寒者,症见舌苔白滑,脉沉而缓,口不干渴者不宜用。其腹证特点为心下痞,腹直肌紧张或见胸胁苦满,其疼痛部位多在脐以下,与诸泻心汤腹痛在脐上脘下有别。葛根芩连汤证除腹痛下利外,常伴头身困重,乏力,胸闷,项背拘急;白头翁汤证除腹痛下利外,里急后重之症更明显,热势更重。本方药量可根据病情轻重而调整,若腹痛甚伴腹胀,大便不爽,可加柴胡、枳实、木香、黄连等。若伴恶心呕吐可加半夏,生姜等。若遇湿食交阻之初痢,可去大枣,加猪芩、茯苓、泽泻、白术、厚朴、陈皮、木香。若腹绞痛甚者,可加重芍药用量。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张路玉:按黄芩汤乃温病之主方,即桂枝汤,以黄芩易桂枝而去生姜也。盖桂枝主在表风寒,黄芩主在里风热,不易之定法也。其生姜辛散非温热所宜,故去之,至于痰饮结聚膈上,又不得不用姜、半,此又不越伤寒法耳(《伤寒缵论》)。

汪昂:此方亦单治下利,机要用之治热痢腹痛,更名黄芩芍药汤。洁古因之加木香、槟榔、大黄、黄连、归尾、官桂,更名芍药汤治下痢。仲景此方遂为万世治痢之祖矣。本方加半夏、生姜,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治前证兼呕者,亦治胆腑发咳,呕苦水如胆汁。本方除大枣,名黄芩芍药汤,治火升鼻衄及热痢(《医方集解》)。

伤寒论中的下利治法(转载)

一、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这两条原文提到了白头翁汤(白头翁15黄柏12黄连6秦皮12克)。这是一个肝经湿热下迫大肠。它的特点就是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这4个症状。其中里急后重是典型的湿热下注的表现。有一分里急就有一分热,有一分下重就有一分湿,这是后世医家的认识。

临床上用白头翁汤的时候,只要是大肠湿热,大便脓血,有里急后重的你就可以用,它是急慢性的细菌性痢疾也罢,它是阿米巴性痢疾也罢,它还是溃疡性结肠炎也罢,只要有里急后重、大便脓血、腹中疼痛、渴欲饮水这4个主证,你就可以用它。

在临床用这个方子治疗湿热下利的时候,常常要加马齿苋(xiàn),或者蒲公英,清热解毒、清热利湿。

二、大便稀溏,自利不渴的属太阴,治疗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一类的方子。

三、下利清谷,自利而渴的属少阴,治疗用四逆汤,补命火、补肾阳来暖脾土。

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协热而利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伤寒论条辨》卷一:“协,互相和同之谓。言误下则致里虚,外热乘里虚入里,里虚遂协同外热变而为利。”亦有指热泻者。《卫生宝鉴·补遗》:“协热下利,脐下热,大便赤黄,或有肠垢者,治用仲景黄芩汤。”表未解又见里热下利,故称“协热下利”,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桂枝人参汤:桂枝12克、党参15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白术9克

葛根黄芩黄连汤:葛根15克甘草6克(炙)黄芩9克黄连9克

黄芩汤:黄芩27克,白芍、甘草各16克,加大枣12枚。

更多精彩,请







































白癜风是怎得的
白癜风是怎么回事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49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