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是消化道息肉最常发生的部位之一。息肉就是多长出来的一小块“赘肉”,其本质是一个增生组织的团块。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滑的,其表面的上皮细胞每天有序不断地更新脱落,若局部受到了损伤或刺激,加速修复的消化道粘膜可能刺激局部出现过度增生,于是在肠道表面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
01
肠道息肉分类
1.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发生癌变)
(1)幼年性息肉:
常见于幼儿,多在10岁以下,常发生直肠内,呈圆球形,多为单发,病理特征为大小不等的潴留性囊腔,是一种错构瘤。
(2)炎性息肉:
又称假性息肉,是大肠黏膜的溃疡、糜烂在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及溃疡间黏膜下水肿,使正常黏膜表面逐渐隆起而形成。常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阿米巴痢疾、血吸虫病、肠结核等肠道疾病。
虽然炎性息肉一般不会发生癌变,但大肠的长期慢性炎症可以诱发癌变,宜及时治疗。
2.腺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癌前病变,故又称癌前息肉,有三种类型: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管状绒毛状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而绒毛状腺瘤最易癌变。
一般人的大肠息肉大多是这种癌前息肉。在临床上经结肠镜摘除的息肉,其病理检查大多是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上皮内瘤变是癌前病变,也就是说向结肠癌变又迈出了重要一步;有些甚至是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这与癌十分接近或就是早期癌了。
02
肠息肉发生原因有哪些呢?
发生肠息肉的原因,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感染
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
2.年龄
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
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
低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
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6.易发生肠息肉因素
任何人都可能长息肉,但如果有下述高危因素者,肠道里长息肉的风险更大。
(1)50岁以上
(2)久坐、体重超标
(3)吸烟
(4)长期吃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以及油炸食品者
(5)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及既往史。
医院消化内分泌科成立于年8月,现有医师8人,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住院医师5名,护理人员12人。目前科室拥有床位31张,配备有高端电子胃肠镜系统、氩气刀治疗仪、13碳呼吸试验(幽门螺杆菌检测)、胃肠电图检测仪、胃蛋白酶源及胃泌素G-17检测仪、胰岛素泵治疗仪、四肢多普勒血流图检测仪、震动感觉阈检测仪等先进设备。
内镜下开展项目:胃肠镜(无痛)检查、胃镜下止血(钛夹、注射止血等)、食管-胃内异物取出术、胃石碎石术、内镜下内痔硬化术、直肠粘膜脱垂套扎术、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空肠营养管置入术、胃肠息肉切除术、食管狭窄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食管静脉曲张套扎及硬化治疗术、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ERAT)。
我们将以精湛的医术、热情周到的服务,为广大消化道疾病患者解除病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8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