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消化和吸收
第六节大肠的功能
人类的大肠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同时还为消化吸收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储存场所,并将食物残渣转变为粪便。
“
一、大肠液的分泌
大肠液是由在肠黏膜表面的柱状上皮细胞及杯状细胞分泌的。大肠的分泌物富含黏液和HCO3-,其pH为8.3~8.4。大肠液中可能含有少量二肽酶和淀粉酶,但它们对物质的分解作用不大。大肠液的主要作用在于其中的黏液蛋白,它能保护肠黏膜和润滑粪便。
大肠液的分泌主要由食物残渣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而引起。刺激副交感神经可使分泌增加,而刺激交感神经则可使正在进行的分泌减少。尚未发现重要的体液调节因素。
“
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
大肠的运动少而慢,对刺激的反应也较迟缓,这些特点与大肠作为粪便的暂时储存场所相适应。
(一)大肠运动的形式
1、袋状往返运动:这是在空腹和安静时最常见的一种运动形式,由环形肌无规律地收缩而引起,它使结肠出现一串结肠袋,结肠内压力升高,结肠袋内容物向前、后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的位移,但并不向前推进。这种运动有助于促进水的吸收。
2、分节推进和多袋推进运动:分节推进运动是指环形肌有规律的收缩,将一个结肠袋内容物推移到临近肠段,收缩结束后,肠内容物不返回原处;如果一段结肠上同时发生多个结肠袋的收缩,并且其内容物被推移到下一段,则成为多袋推进运动。进食后或副交感神经兴奋时可见这种运动。
3、蠕动:大肠的蠕动是由一些稳定向前的收缩波所组成。收缩波前方的肌肉舒张,往往充有气体;收缩波的后面则保持在收缩状态,使这段肠管闭合并排空。
在大肠还有一种进行很快且前进很远的蠕动,称为集团蠕动(massperistalsis)。它通常始于横结肠,可将一部分肠内容物推送至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集团蠕动常见于进食后,最常发生在早餐后60分钟内,可能是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由十二指肠-结肠反射引起。这一反射主要是通过内在神经丛的传递实现的。
(二)排便
食物残渣在结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一般在十余小时以上。在这一过程中,食物残渣中的一部分水分被结肠黏膜吸收,剩余部分经结肠内新军的发酵和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粪便中除食物残渣外,还包括脱落的肠上皮细胞和大量的细菌。此外,机体的某些代谢产物,包括由肝排出的胆色素衍生物,以及由血液通过肠壁排至肠腔中的某些金属,如钙、镁、汞等的盐类,也随粪便排出体外。
正常人的直肠内通常没有粪便。当肠蠕动将粪便推入直肠时,可扩张刺激直肠壁内的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和腹下神经传至腰、骶段脊髓的初级排便中枢,同时上传到大脑皮层引起便意。若条件许可,既可发生排便反射(defecationreflex)。这时冲动由盆神经传出,使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收缩,肛门内括约肌舒张。同时阴部神经的传出冲动减少,使肛门外括约肌舒张,于是粪便被排除体外。在排便过程中,支配腹肌和膈肌的神经也兴奋,因而腹肌和膈肌收缩,腹内压增加,有助于粪便的排出。正常人的直肠对粪便的机械性扩张刺激具有一定的感觉阈,当达到此感觉阈时即可产生便意。但若在粪便刺激直肠时,环境和条件不适宜排便,便意可受大脑皮层的抑制。人们若对便意经常予以制止,将使直肠对粪便刺激逐渐失去正常的敏感性,即感觉阈升高,加之粪便在结肠内停留过久,水分吸收过多而变得干硬,引起排便困难,这就是产生功能性便秘最常见的原因。
(三)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大肠内有大量细菌,大多是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等,主要来自食物和空气。据估计,粪便中死的和活的细菌约占粪便固体重量的20%~30%。大肠内的酸碱度和温度较合适于一般细菌的繁殖和活动。这些细菌通常不致病。细菌体内含有能分解食物残渣的酶。它们对糖及脂肪的分解称为发酵,其产物有乳酸、乙酸、CO2、甲烷、脂肪酸、甘油、胆碱等。它们对蛋白质的分解称为腐败,其产物有胨、氨基酸、NH3、H2S、组胺、吲哚等,其中有的成分由肠壁吸收后到肝脏进行解毒。此外,大肠内的细菌还能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来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这些维生素可被人体吸收利用。
(四)食物中纤维素对肠功能的影响
食物中的纤维素对肠功能和胃肠疾病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已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一般认为,适当增加食物中纤维素的含量有益于增进健康,可预防便秘、痔疮、结肠癌等疾病的发生。食物中的维生素对肠功能的影响主要有:①多糖纤维能与水结合而形成凝胶,可限制水的吸收,增加粪便的体积,有利于粪便的排出;②纤维素能刺激肠运动,缩短粪便在大肠内停留的时间,以减少有害物质对胃肠和整个机体的毒害作用;③纤维素可降低食物中的热量的比例,减少含高能量物质的摄取,有助于纠正不正常的肥胖。
▼点击“阅读原文”,白癜风难治吗治疗皮肤病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