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确诊大肠癌后还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询问病史:

肿瘤治疗前,医生会对患者的健康情况提出一系列问题,详细询问和评价患者的疾病史和治疗史。完整的病史记录包括患者曾经存在的任何症状和体征,曾经的治疗药物和剂量,直系亲属的健康状况及肿瘤家族史和遗传病史,大肠癌的其他高危因素情况等。这些情况对医生分析病情,作出最恰当的治疗决策非常重要。

体格检查:

询问病史后,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又称“查体”),包括浅表淋巴结、心、肺、腹部等部位查体,以确定身体各脏器是否存在异常。有时还需要做“肛门指检”,这是发现直肠癌的最简便且重要的方法之一。查体时,受疾病累及的器官可能会出现大小的改变、质地的改变(变硬或变软)、触摸时感觉疼痛等情况。这些异常情况,需要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通过查体随时监测。

了解更多:

体格检查需要反复进行

在明确诊断后,同意要进行定期的体格检查。

在每次治疗前后,医生都会通过查体观察患者疾病的变化,以此对疗效做出初步判断。

通过反复的体格检查,医生可以了解肿瘤是否已被控制,还可以及时发现肿瘤有无复发或转移,同时,查体也有助于监测患者有无出现对治疗的严重毒副反应。

实验室检查:

血液化验可以评价各器官功能是否正常,可否承受接下来的肿瘤治疗;血液化验还可以帮助医生发现肿瘤是否已经广泛转移,以至于影响了重要脏器的功能。常规化验包括血常规和生化检查,血常规结果可以判断血液中的细胞计数是否正常,生化检查可以判断肝肾功能相关的毒副反应,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给予处理。另外,血中肿瘤标志物的变化对于诊断病情、预测疗效和判断复发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了解更多:

治疗效果评估时的影像学检查

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进行效果评估时,需要进行CT或MRI检查,而B超不能作为疗效判定的方法。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操作简便,可以为身体内部拍照。影像学结果能够比较可靠和准确地帮助医生判断肿瘤的大小、形状、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B超、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都是临床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时CT或MRI需要用到增强扫描,即通过静脉注入造影剂强化影像学效果。进行增强扫描时,偶尔会发生有患者对造影剂过敏的情况,一般检查前医生会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并进行过敏试验,检查中一旦出现造影剂过敏的情况,医生也会及时处理。选择何种方式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需要与了解病情的医生进行沟通。某些情况下,为了明确病变的性质,可能需要同时或先后进行几项影像学检查来帮助医生判断。

基因检测:

基因是细胞内存在的能够决定细胞再生和控制细胞再生行为的结构,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目前的研究认为,人体内存在的基因中,有一些基因决定了人体容易发生大肠癌,是大肠癌的易感基因。目前的技术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判断你是否大肠癌的易感人群。

另外,还有一些基因决定了患者是否对某种药物和治疗模式敏感,也就是说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来预测药物治疗的疗效。例如通过检测MSI(微卫星不稳定性)可以预测早期患者是否能从氟尿嘧啶辅助治疗中获益;KRAS基因是否发生了突变,可以判断是否能从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单克隆抗体的治疗中获益。

为了避免使用可能无效的药物,避免时间和资源的浪费及贻误病情,医生会根据基因检测结果为你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

资料来源:哈尔滨医院 白玉贤

文中观点仅代表原创作者个人观点,供读者参考,读者在遇到健康问题时不可将本文作为自行处理的指导或准则,而仍应咨询临床医生。

(文章来源于:辉瑞小药箱,可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bs/688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