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泄泻在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
???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泄泻的记载。《内经》称本病证为“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引起泄泻的原因有很多,《素问》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泄。”“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由此可见,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不调、久病体虚等原因均可以导致这一病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泄泻的病位在肠,但关键病变脏腑在脾胃,此外尚与肝、肾有密切关系。
???该病常见于西医学的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神经官能性腹泻、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纤维结肠镜及钡剂灌肠可见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癌变、息肉等病变;大便常规,大便细菌培养可见红白细胞、致病菌等。
二、泄泻的辩证分型
临床上泄泻分急慢两类,根据病因、症候的不同,又分为不同的证型,那么,它们的症状有什么区别呢?
1.急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急,病程短,泄泻次数多,多属实证。
①寒湿内盛:大便清稀或如水样,腹痛肠鸣,身寒喜温。
②肠腑湿热: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黄褐臭秽,肛门灼热。
③食滞肠胃:泻下恶臭,腹痛肠鸣,泻后痛减,嗳腐吞酸,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2.慢性泄泻
主症:发病势缓,病程较长,便泻次数较少,呈间歇性发作,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①脾气虚弱:大便时溏时泻,迁延反复,稍进油腻食物则便次增多,面黄神疲。
②肾阳虚衰:黎明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完谷不化,泻后则安,腹部喜暖,腰膝酸软。
③肝气承脾:泄泻肠鸣,腹痛攻窜,矢气频作,胸肋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情志因素而发作或加重。
三、针灸治疗
针灸对急、慢性泄泻效果都不错,安全、副作用小,特别是灸法,易学易用,自己在家就能做。下面给大家介绍,针对以上不同证型的针灸治疗方法。
1.体针治疗
①急性泄泻
主穴: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
配穴:寒湿内盛配神阙;肠腑湿热配曲池、内庭;食滞肠胃配中脘。泻下脓血配曲池、三阴交、内庭。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可调整大肠的传导功能,与大肠下合穴上巨虚合用,调理肠腑而止泻;阴陵泉可健脾化湿;水分利小便而实大便。
②慢性泄泻
主穴:神阙,天枢,足三里,公孙
配穴:脾气虚弱配脾俞、太白;肾阳虚衰配肾俞、关元;肝气承脾配肝俞、太冲。久泻虚陷者配百会。
方义:灸神阙可温补元阳,固本止泻;天枢属胃经穴,又为大肠募穴,能调理肠胃气机以止泻;足三里、公孙能调理脾胃,健脾化湿止泻。
2.基本刺灸方法
神阙穴位于肚脐中央,用隔盐灸或隔姜灸,用纯净食盐填敷于脐部,于盐上再置一薄姜片,中间以针刺数孔,上置大艾炷施灸,当感觉灼烫时,可将姜片稍提起,稍停后放下再灸,当艾炷燃尽,易炷再灸,每次艾灸7~10壮,每日1次,5~7次为1个疗程。其他腧穴常规针刺;寒湿及脾虚、肾虚证针灸并用(肾阳虚衰者可用隔附子饼灸)。
3.其他治疗
①穴位注射法:取天枢、上巨虚或足三里。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每穴0.5~1.0mL。
②穴位贴敷法:取神阙穴。用五倍子、五味子、煨肉果研细末各等量混合,食醋调成膏状敷脐,每日1次。适用于慢性腹泻。
③耳针法:取大肠、脾、交感,毫针刺或用埋针法、压丸法。
四、注意事项
1.急性泄泻应到胃肠道门诊进行相关检查的同时配合针灸治疗。对严重失水或由恶性病变所引起的腹泻,则应采用综合性治疗。
2.灸神阙方法简单有效,在家就能自行操作,灸前应清洁神阙穴局部,艾灸时,应时刻注意局部感觉,避免烫伤。
3.发病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忌生冷、辛辣、油腻之品,平时也应注意饮食卫生。
4.若施针灸后泄泻不能控制,水分丢失多,医院治疗,防止电解质紊乱。
5.治疗期间应注意保暖,避风寒。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bs/5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