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 大肠息肉辨证施治 > 诊断中心年十万份临床猪病样品检测
当前位置: 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 大肠息肉辨证施治 > 诊断中心年十万份临床猪病样品检测
汤细彪,宋文博,喻红艳,王政,孙谢医,郭龙,张龙,周诗其等
年,是我国养猪业极具坎坷的一年,非洲猪瘟的发生无疑是整个生猪产业链的严重危害。这一年养殖户经历了疫病和市场价格的双重考验,养猪人都焦虑的审思着行业未来的发展。作为专业的猪病临床诊断与服务机构,我们始终服务在临床一线,对当前流行疫病进行检测、监测与分析,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我国各养猪场临床的疫病防控提供参考。
年,我们对来自全国29个省份家猪场送检的份血清学样品、份病原学样品、份细菌学样品和份病理学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分析。从样品来源显示,血清学样品相比年增加13.22%,可见随着养猪理念和防疫水平的提升,猪场对血清抗体监测和科学评估越来越重视。检测结果显示,临床发病仍以呼吸、腹泻、繁殖三大系统性疾病为主,并伴有发热、神经症状、急性死亡等临床表现(图1)。猪蓝耳病病毒(PRRSV)、猪瘟病毒(CSFV)、猪圆环病毒2型(PCV2)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伪狂犬病病毒(PRV)、猪链球菌(S.suis)和副猪嗜血杆菌(HPS)仍是影响我国养猪业的主要病原,具体分析见下文。
图1.年诊断中心病例分类
一、病原学结果分析
1
临床病原学检测
采取PCR方法和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送检样品进行核酸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年PRRSV检出率达38.45%(/),相比年的检出率44.9%(/)有下降,可见对于蓝耳病的防控,目前所使用的免疫、药物预防、驯化和生物安全等综合防控措施是有成效的。PCV2检出率最高为65.72%(/),相比年检出率依然维持在高位,可见圆环病毒已经是规模化猪场的长期携带和感染的主要病原。PRV的检出率为2.78%(/),相比年(10.9%,/)有大幅的下降,这可能和目前猪伪狂犬病变异株疫苗的广泛使用,活疫苗配合灭活疫苗免疫方案组合的效果,以及国家种猪场猪伪狂犬病净化工作的推进有相关关系。支原体肺炎(Mhp)的检出率达到了18.66%(25/),与PRRSV、PCV2混合感染可引起猪群免疫系统受损,导致猪瘟疫苗的免疫失败,所以猪场需要加强对Mhp疫苗免疫的重视。猪流感(SIV)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疾病,年检出率为10.81%(12/),SIV的感染在集约化、高密度养猪环境下将会影响猪群的生长速度,特别是冬春季节温差较大时,不能放松猪群保温措施,带毒猪群需做好猪群SIV的免疫和防控。
图2.繁殖障碍与呼吸系统病原检出率
CSFV的检出率为3.90%(/),目前国家取消了猪瘟的强制免疫,但各猪场特别是小养殖户仍然要注重猪瘟的免疫,同时全国猪病病原流行率低,也为猪场开展猪瘟净化提供了很好的临床基础;细小病毒(PPV)和乙型脑炎(JEV)的检出率分别为2.06%和0.81%,临床上也需注意免疫。临床上弓形虫(TG)具有一定的流行率(4.33%,11/),导致母猪流产以及其他猪群的呼吸道症状,5-10月温暖季节发病较多,猪场需要做好对媒介动物的控制,防控弓形虫病的发生。新发病毒中,PCV-3在临床也有着较高的检出率,达20.26%(/),由于尚未分离到PCV3,目前对其致病性研究报道少。
腹泻类病毒病原仍然以PEDV、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轮状病毒(PoRV)和德尔塔冠状病毒(δ)为主(图3)。PEDV的检出率相比年有小幅度的下降,证明变异株腹泻疫苗的使用效果有很好的免疫防控效果,特别是变异株腹泻活苗(如:AJ-R株)与变异株腹泻灭活苗(如:AJ株)的跟胎免疫,对猪群腹泻病的防控显著有效。但目前PEDV仍然处于流行状态,特别是非洲猪瘟流行后,加上市场价格的推动,很多猪场选择恢复生产,大量引进后备猪,应该重视后备猪病毒性腹泻的防控。PEDV的检出率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但在冬春季节的检出率比夏季略高。在家同时检测4项病原的客户中,PEDV和TGEV混合检出率最高为4.62%(11/),PEDV和δ的混合感染率为4.20%(10/)。猪增生性回肠炎(PPE)检出率为3.53%(3/85),该病主要影响生长育成猪。
图3.消化系统病原检出率
2
病毒分子分型
对临床检出的病原进行分子测序,能够监测病原流行情况。本实验室主要对PRRSV-ORF5基因、PEDV-S1基因、PCV2-ORF2基因和CSFV-E2基因进行测序。
年蓝耳病毒测序数目为份,从图4可以看出类NADC30毒株和GM2毒株(弱毒疫苗与野毒重组)已成为规模化猪场主要的流行毒株,类NADC30毒株越来越流行,对临床防控造成比较大的压力,有研究报道:市场商品化疫苗对类NADC30毒株的保护效果不佳;而在未免疫场,GM2可能会对猪场造成较大的损失。高致病性毒株(TJ株和HuN4株)相比年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
图4.年猪蓝耳病毒ORF5基因测序毒株分布图
对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S1基因进行测序,其中98.7%的毒株为变异毒株,属于G2亚群,只有1.3%为经典毒株,所以在临床上仍然要使用变异株腹泻疫苗(如:AJ株)来对PEDV进行有效防控。
此外,猪瘟病毒共测序83株,其中43株为2.1b亚型,说明2.1b亚型毒株为目前主要流行毒株;2.1c亚型毒株有23株,说明该亚型也具有一定的流行率;17株1型毒株均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HCLV)同源,为疫苗毒。对84株PCV2的ORF2基因进行测序分析,其中63株为2d亚型毒株,10株为2b亚型毒株,10株为2c亚型毒株,1株为2a亚型毒株,其它亚型未检测到,证明PCV2d亚型的毒株为当前临床流行毒株。
二、血清学结果分析
采用间接或竞争ELISA方法,对送检样品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显示:猪瘟抗体阳性率为87.34%;蓝耳抗体阳性率为80.21%,但有部分猪场抗体值均一度差;圆环病毒抗体阳性率为97.55%,结合病原的检测率来看,其防控形势依然严峻;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为90.71%,gE抗体阳性率为28.46%,野毒抗体水平下降,但中大猪阳转问题,依然是伪狂犬净化的难点问题;口蹄O型抗体阳性率为88.91%,口蹄疫A型抗体阳性率75.37%,猪场需强化口蹄疫的疫苗免疫。
伪狂犬病gB抗体阳性率可反映猪只体内的伪狂犬抗体水平,而伪狂犬病gE阳性率最直观地体现了猪场伪狂犬的野毒感染情况。由图5可见,伪狂犬gE阳性率逐年增长,直至年达到最高峰39.92%,而后开始下降,年gE抗体阳性率下降至28.46%,表明各猪场越来越意识到控制伪狂犬的重要性。
图5.年-年猪伪狂犬病gE抗体阳性率变化
通过对规模化猪场的抗体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有几个特征需要注意:
(1)猪瘟的整体阳性率较高,但后备猪阳性率偏低,生产中应注意加强后备猪的疫苗免疫。
(2)部分猪场的蓝耳病抗体离散度较大,抗体检测值不整齐。猪场需通过疫苗免疫,后备猪驯化等方式,提高抗体整齐度,减少病毒水平传播空间。
(3)少数猪场的育肥猪猪伪狂犬病的gE抗体出现转阳,需加强对育肥猪的伪狂犬免疫,减少育肥猪的病毒载量,同时合理调整猪场的最佳免疫时间。
三、细菌学结果分析
对送检样品进行细菌学检测,结果显示:年共分离到株致病菌,其中链球菌(S.suis)株,大肠杆菌(E.coli)株,副猪嗜血杆菌(HPS)株,沙门氏菌(Salm)株,表皮葡萄球菌(S.hyicus)株,巴氏杆菌(Pm)株。
图6.年规模化猪场细菌检出率分布图
细菌检测分布情况显示,年大肠杆菌的检出率高,需说明的是半数以上的大肠杆菌(/)是从发病猪的肠道和粪便中分离得到;副猪嗜血杆菌和巴氏杆菌为影响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和育肥猪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细菌性病原,分别占比13.71%和4.88%。
从分离到的株副猪嗜血杆菌中选取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图7),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主要流行血清型为4型、5/12型、13型。
图7.年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分布图
对株链球菌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猪链球菌主要流行血清型为2型、3型、7型、9型,其中有28株不属于1-10型,其中2型流行率最广。猪场可以选择多联多价苗防控猪链球菌。
图8.年猪链球菌血清型分布图
四、病理学结果分析
在病原学和细菌学检测的基础上,对66家猪场送检的份组织病料进行病理切片制作和HE染色。蓝耳病毒、圆环病毒或二者的混合感染均可引起淋巴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病理变化(图9A所示淋巴小结结构疏松,淋巴细胞减少;图9B所示间质性肺炎)。
猪瘟病毒感染的案例较往年有所增多,且多数具有典型的病理特征,表现为全身多器官的出血性变化(图9C肾脏多出血灶;图9D淋巴结弥漫性出血)。
猪伪狂犬以哺乳仔猪的神经症状和突然死亡为主要特点,病理变化呈典型性不明显,扁桃体的溃疡灶轻微不易发现,脑组织切片能观察到非化脓性脑炎病理变化(图9E)。
流行性腹泻病毒仍是消化道症状的最重要致病原,感染仔猪以呕吐、拉黄色稀粪、脱水为主要症状,病理变化上表现为肠壁变薄,小肠绒毛变短,上皮细胞出现空泡等(图9F)。
图9.临床常见疾病病理变化
五、多病原混合感染
对送检病料检测结果的感染模式进行分析,混合感染是当前我国猪群送检样本较为普遍的特点。病毒性混合感染中,蓝耳病、圆环病毒混感仍为最主要的混合感染模式。对0份病料同时检测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混合感染数量份,混合感染率56.2%。二者都是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毒,且蓝耳病病毒、圆环病毒均易与其他病原发生混合感染,如蓝耳病病毒和猪瘟,蓝耳病病毒和伪狂犬病病毒,圆环病毒和猪瘟病毒等。
腹泻病毒与其它病毒的混合感染也较复杂,其中对份病料同时检测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圆环病毒,检出率高达39.5%;对份病料同时检测流行性腹泻病毒和蓝耳病毒,混合检出率达到14.3%(图10)。
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均为免疫抑制性疾病,在发生流行性腹泻时,能使疫病更加复杂。另外,流行性腹泻和猪瘟的混合感染,流行性腹泻和伪狂犬病病毒的混合感染也有一部分案例。说明,多个系统性病原感染能在猪群中同时发生,给临床疫病的防控和免疫程序的制定带来困难。
图10.年规模化猪场病毒性病原混合感染情况
细菌性混合感染中,以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的混合感染比例最高,其次为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对份病料(含病猪)进行细菌分离,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率为32.14%,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率为24.06%。链球菌和副猪嗜血杆菌的混合感染案例为10.41%,这是保育猪呼吸系统疾病的最主要的细菌混合感染模式。另外,链球菌与其它细菌混感、副猪嗜血杆菌与其它细菌混感也占有一定案例,临床上要注重对这两种细菌性疾病的防控。育肥猪中,巴氏杆菌、猪丹毒等也易于与其它病原混合感染,需引起重视。
六、防控建议
本实验室检测的常见病原感染情况,主要包括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繁殖系统三大系统性疾病。其中,呼吸系统疾病的送检比率最高,占47.97%。消化系统疾病占29.22%。繁殖系统疾病占10.5%。呼吸系统性疾病主要表现咳嗽、喘气、慢性消瘦、呼吸困难、衰竭,并伴随有发热、厌食或食欲废绝、败血症、关节肿大、急性死亡等症状。引起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病毒性疾病为圆环、蓝耳,其次为猪瘟、伪狂犬;细菌性疾病主要为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育肥猪还包括猪丹毒、传染性胸膜肺炎等,且猪丹毒、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常造成育肥猪急性死亡,引起较大损失。
蓝耳经过测序分析,毒株呈多样性,且表现出重组,以类NADC30毒株的比例最高,GM2毒株其次。蓝耳的防控需要注意:(1)后备猪入群进行驯化,可采用弱毒苗进行驯化,或与本场老母猪接触驯化,使后备猪提前建立适应性。(2)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及引种管理,避免引入新的毒株入场,猪场多种蓝耳毒株并存会加大毒株重组几率,且使得疫病更难防控。(3)采用多点式饲养,可以切断不同猪群间传播。
圆环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保育猪和育肥前期多发,表现为仔猪喘气、消瘦、多系统衰竭。圆环病毒引起免疫抑制,常继发细菌感染。圆环防控应以疫苗免疫为主,选择合适的灭活疫苗。在流行严重的区域应加大免疫力度,仔猪建议免疫2次疫苗,比免疫1次的效果理想。
猪瘟和猪伪狂犬病表现出低流行态势,但仍有发病案例。除采用疫苗免疫外,有条件的猪场,可结合生物安全措施,对猪瘟、伪狂犬进行净化。
仔猪腹泻仍然是困扰猪场的一个难题,其中以流行性腹泻最为显著。年PED的发病率有所降低,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部分猪场控制后复发或表现周期性发病。对PED的防控也存在一些误区,如:未选用流行毒株进行疫苗防控;免疫程序制定不合理;猪场控制住疫情后停用疫苗免疫;季节性使用疫苗等。在防控中注意:(1)PED测序结果显示,目前流行毒株为变异株,应选用变异株疫苗;(2)建议采用变异株腹泻灭活苗(如:AJ株)+变异株腹泻弱毒苗(AJ-R株)联合免疫方式;(3)制定严格免疫程序,坚持执行不间断。
从检测结果中可以看到,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案例比较普遍,发病猪存在2种以上病毒混感,或2种以上细菌混感,甚至病毒与细菌的交互混杂。针对多病原混感的复杂案例,猪场应采用系统化的方案,做到整体把控,依次排查,重点处理。(1)控制好猪场饲养环境,保证猪群处于舒适的条件下。严格执行全进全出,执行各项消毒制度。划分猪场区域,限定人员、物资、猪群定向流动。及时发现病死猪并做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各种病原在猪场内的传播和扩散。(2)提供营养全面的饲料,执行科学的饲养规程,使猪群保持良好的免疫力。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菌群状态,可减少病原菌的侵害,并可保持肠道健康,促进生长。(3)制定科学系统的免疫程序,并坚持执行。尤其是病毒性疾病,需要做好免疫。细菌性疾病可选择优势菌株疫苗,结合抗生素防控。但在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选择敏感药物,不滥用药物,防止耐药菌株的产生。(4)发病情况下,首先解决影响最重要的疫病,病毒病、免疫抑制病优先;造成急性死亡的细菌病也要重点处理。
随着非洲猪瘟的爆发和其带来的重大损失,未来养猪业对疾病防控的要求会进入一个新的常态。生物安全从此会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养殖企业要全方位审视自己生物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需要从每一个环节来系统的制定,按标准严格执行,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坚守下来的养猪企业是否会总结经验,迎接下一个行业的春天呢?我们要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更要谨慎行驶,负重而航!
诊断中心送检联系方式: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喻红艳(收)
服务-
End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bs/4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