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健康管理常见癌症的早筛建议


北京有哪些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index.html

根据最新发布的《世界癌症报告》:年至今,全球新增约万癌症病例,死亡患者约万人。报告的新发病例中,近四分之一来自我国,每一天就有约1万人确诊为癌症,已成为我国国民最主要的疾病死亡原因。

让人不安的是,我国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持续上升。而在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逐步下降,除了他们越发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之外,更好的筛查条件和早发现早治疗的意识也相当关键。

今年4月,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了《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有专家在《推荐》内指出,约45%的癌症是由生活方式或者微生物感染因素导致的,通过疫苗接种以及改善生活方式,有将近一半的癌症可以避免;而另一半的癌症或许在所难免,但仍可以通过癌症筛查等方式早发现,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增加治愈机会。

部分早期癌症病人经过正规治疗后能活到5年以上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而晚期癌症病人经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约10%。除了最大程度挽救患者的生命之外,早筛早治疗更能让患者避免癌症和晚期治疗带来的巨大痛苦,大大提高生活质量。

为了您和家人的健康,今天就跟着EP一起来学习如何预防和发现高发癌症。

肺癌

肺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男性最常见,最高的肺癌发病率在中欧和东欧以及东亚。近万名成年人中有,名肺癌患者。肺癌的生存率主要取决于诊断的阶段,后期诊断的生存率较差。

高危对象

年龄40岁以上;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

吸烟≥20包/年,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被动吸烟者;

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

如何早发现

对于肺癌高危人群,建议行LDCT筛查(即低剂量螺旋CT)。建议尽可能使用32层或以上多层螺旋CT进行肺癌筛查。扫描范围为肺尖至肋膈角尖端水平。基线CT扫描以后,每年进行1次LDCT肺癌筛查。

若检出肺内结节需至少在12个月内进行LDCT复查;

肺内结节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如何预防

不吸烟或戒烟;

对于有职业暴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施;

保护环境,改善空气条件;

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了解肺癌科普知识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因结直肠癌死亡的患者每年可达60万。早期诊断结直肠癌患者(1~2期)的5年生存率约为90%,由于结直肠癌早期往往无特殊临床症状,容易延误治疗时机,至晚期时生存率仅为13%左右。

高危对象

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即:大便习惯改变,如慢性便秘、慢性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如黏液血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的人群;

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族史的20岁以上直系亲属;

50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如何早发现

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FOBT阳性者亦可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如隐血试验阳性,则加钡剂灌肠检查或肠镜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行筛查。

50岁以上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5年接受1次大肠镜检查。

也可选择最新的肠道微生物检测,肠道微生物检测是目前最新也比较靠谱的一项结直肠癌早筛技术。结直肠癌筛查准确度达到90%以上,腺瘤筛查准确度超过80%。

肠道微生物跟结直肠癌有着紧密关联,结直肠癌的发生跟肠道菌群失调有关。在结直肠癌形成的过程中(正常—腺瘤旁—腺瘤—癌旁—癌),患者黏膜和粪便中的有害菌会逐渐增多,比如肿瘤驱动作用较明显的有具核梭杆菌、口炎消化链球菌和微单孢菌,特别是口炎消化链球菌,在腺瘤阶段,其菌群体量会明显增大,这都说明菌群失调会促进结直肠癌的发生。

粪便中90%的DNA来源于肠道细菌。人体肠道内有1多种菌群,每种菌群的丰度都不一样,会随着身体状况进行动态变化。肠道微生物检测技术通过对粪便中的细菌DNA进行高通量测序后,用机器学习的算法来分析测序获得的细菌种类和丰度特征,最终得出用户患腺瘤或肠癌等疾病的风险概率。具体参考:EP指南|远离肠癌的秘诀

预防建议

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

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可能对预防肠癌有效,老年人可尝试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既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又预防肠癌发生,具体使用须咨询医生;

戒烟戒酒,避免烟酒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乳腺癌

乳腺癌是全世界女性最常见的癌症,乳腺癌的风险每十年增加一倍,直到更年期,此后增加速度放慢。更年期后乳腺癌更容易发生,而且在发展中国家死亡率较高。在许多国家,被诊断患有I/II期女性的五年生存率为80-90%,但III/IV期存活率只有24%。

高危对象

未育或≥35岁初产妇;

月经初潮≤12岁,或行经≥42年的妇女;

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

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后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内乳头状瘤病者;

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

上述情况均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多条因素时,应考虑为高危乳腺癌对象。

如何早发现

一般妇女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1次;

临床体检:20~29岁每3年1次,30岁以后每年1次;

X线检查:35岁,摄基础乳腺片;隔年1次乳腺X线摄片;40岁,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拍片检查1次。

超声检查:30岁以后每年1次乳腺超声检查。

乳腺癌高危人群

鼓励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年做临床体检1次,30岁以后建议乳腺磁共振(MRI)检查。

如何预防

健康生活方式,远离烟酒,合理营养,保持健康体重,坚持锻炼;

适时生育,母乳喂养;

参加乳腺筛查,定期体检。

宫颈癌

宫颈癌很“恶”,晚期死亡率接近%。调查显示,我国每年约有7.5万名女性新患上宫颈癌。

高危对象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的女性。

如何早发现

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2~3年1次;

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每3年1次;或者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每5年1次;

筛查结束时间:大于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不需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如何预防

接种HPV疫苗;

不吸烟或戒烟;

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增强体质。

肝癌

肝癌是全球第六大常见癌症,风险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大多数病例年龄超过75岁。大约83%的肝癌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亚洲和非洲的肝癌发病率最高,欧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发病率最低。而且,生存率也低,5年生存率约为12%。

高危对象

年龄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以下人群:

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或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有肝癌家族史;

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药物性肝损患者。

如何早发现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联合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一次。

如何预防

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减少饮酒;食物尽量清淡,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防止发霉食物的摄入。

胃癌

胃癌是全球第五大常见癌症,男性患癌的几率是女性的两倍,而且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常见。大约70%的胃癌病例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

高危对象

60岁以上人群;

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慢性胃溃疡;

胃息肉;

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

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

异型增生(轻、中、重);

中、重度肠化生;

明确家族史;

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如何早发现

年龄大于40岁有腹痛、腹胀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如何预防

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尤其是避免腌渍食物和霉变食物摄入,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

积极防控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定期体检,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

戒烟戒酒,不暴饮暴食和进食过烫的食物;

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前列腺癌

前列腺癌是全球第二大常见的癌症,前列腺癌更常见于男性,在美国,所有前列腺癌中有97%在50岁或以上的男性中出现。欧洲和北美5年和10年的生存率很高,但在一些亚洲和非洲国家则较低。

高危对象

年龄大于50岁的男性;

年龄大于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

年龄大于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性。

如何早发现

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查的风险和获益;

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如何预防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

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

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EP健康建议

我们的饮食、运动程度以及体重,是影响我们患癌症风险的重要因素,我们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重视这些因素,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降低患癌风险。注

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和豆类

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多吃鱼肉

保持低盐饮食

拒喝含糖饮料

限制饮酒

不要依赖补充剂

多运动,少坐

保持健康体重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z/583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