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


清热燥湿药,那就以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主要治疗湿热病证的药物,称为清热燥湿药。那么这一类药物的概述部分,也是功效、主治是重点。重点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清热燥湿对应的主治是多种湿热病证。湿热病证在临床上除了有共同的表现,就是我们书上91页前面提到的,有头身重痛、肢体困倦,口渴不欲饮,舌苔比较厚腻,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以外,它可以见于不同的病证,所以它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那么常见的湿热病,可能就是湿温病。温热病当中的一种特殊的类型,它不但有温热邪气,还有湿邪内盛,单独的清热不行,同时还要除湿,那么可以用这一类的药,所以这类的药它对病来说,它可以用于湿温。那么另外湿热在胃肠,首先最常见的就是泻痢,湿热引起的腹泻,尤其是湿热痢疾。另外如果湿热蕴结在脾胃,那么也可以引起脘腹的痞闷、腹胀、痞满,这是在胃肠。另外在肝胆,那么主要就是湿热黄疸,中医认为黄疸是因为湿热内盛,薰蒸肝胆,胆汁外溢于肌肤而出现的皮肤发黄,爪甲发黄,眼的巩膜发黄,这样的症状称为黄疸。另外就是下焦的湿热。下焦的湿热,主要就是淋证,湿热淋证。湿热淋证就是以小便黄赤短少,小便淋涩疼痛,就是排尿的时候,尿道有淋涩疼痛,或者点滴不通,点滴难尽的这样的一些症状,就相当于现在的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甚至于男性的前列腺的炎症,都可能包括在里面,中医把它称为湿热的淋证。然后就是其它的湿热证,譬如皮肤的湿热疮疹,湿疹、湿疮分泌物比较多,它符合中医的湿热的特征。第一个它有热,第二个它有比较秽浊的分泌物。湿疹、湿疮,另外湿痹,关节红肿疼痛,所以这样的一些,都是湿热病证,所以91页的第一段,那么我们大致要把它说出来,它的主治很多,也就说清热燥湿功效,相对应的主治,它是一类的病证,表现在哪些方面,认认真真地看,至少要能说出来的。湿温病啊,胃肠的湿热有哪些,肝胆有哪些,下焦或者其它就包括了皮肤、关节,还有譬如妇女在下焦的湿热白带,白带过多,它也是有分泌物,比较秽浊,它本身体现水湿的,它也属于湿热证,这些都包括在里面,这些记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它也是一个难点。另外一个就是清热燥湿药的功效,除了清热燥湿,它又有两方面的兼有功效,而且兼有功效,还具有普遍性,一般的清热燥湿药,往往都有,第一兼有清热泻火作用。清热燥湿药,很多可以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尤其是像黄芩这些药,那么每一味清热燥湿药,都用于脏腑的气分热证,所以清热燥湿药,本身又是清热泻火药。第二它又兼有清热解毒的功效。这类药又是清热解毒药,它又可以主治相应的热毒病证,尤其是热毒的疮痈肿痛。所以清热燥湿药,它同时又是清热泻火药,或者说又是清热解毒药,它可以分属在不同的节里面,都可以。所以这一节的药,同时有这三方面的功效。所以要记住它们的兼有功效。如果说要考同学们,出一个问答题,简述清热燥湿药的功效和主治,这两方面,缺一不可。第一要重点阐述湿热病证有哪些,第二它们的兼有的功效或兼有功效相对应的主治,也是必须要涉及到的。所以在概述当中的重点,就是在功效与主治的问题,那么这一类的药的性味很简单,就是苦寒,这是中药当中典型的苦寒药,之所以苦寒,它的清热作用很强,寒性很明显。苦能清泻,那么本身这些药,滋味又非常苦,有的可能大家不清楚,至少黄连是苦的。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好像尤其是描述有些地方,某一个时代啊,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像黄连一样过的苦日子。其实在清热燥湿药当中,黄连的苦不算什么,有的像苦参之类的苦,比黄连还难以接受,它有特殊的异味,所以都是很苦的,另外苦味的药,不但能够清,还能够燥,这类的药,又能燥湿,所以它是典型的苦寒药,或者说苦味的药,那么为什么燥湿是经常同学们要问到的,什么叫燥湿。也不能很好的解释,就是对湿邪的一种治疗作用,它能减轻湿邪引起的一些病证,与水湿有关的,为什么要用燥或者和苦味联系起来,我那天讲过,只是在前人有个别文献中提到,提到因为苦是火的味,那么火,常常把一些食品烧焦,烧焦了譬如我们饭的锅巴。焦了以后就是苦的,那么锅巴苦了就炭化了。炭化了它的吸附性很强,所以我们烧焦了的木炭,作为防潮剂,作为吸湿剂,所以这样子就把苦和燥湿就联系起来,当然这个是帮助大家理解。比较牵强。但是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从一定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苦能燥,因为前人认为苦是火滋味,火的最后的结果,可以产生一些能够减少损失的一些物质出来,就这么来的,它也是来源于实际当中。那么清热燥湿药的归经,比较复杂,比清热泻火药复杂。清热泻火药主要是在肺胃,都能够归肺胃,一般讲除了夏枯草,清肝明目药以外,肺胃为主,当然有的除了肺胃,还重点归心。譬如说竹叶和栀子,所以规律性强一些。那么清热燥湿药的归经,可能和它的主治(有关),如果它治疗湿温的,那么可能是以中上焦为主,尤其是中焦的脾胃,因为湿温是以中焦的病变为中心,但可能会涉及到上焦的肺,有一点。譬如说主要用于胃肠湿热的,它用于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痞满,那么它肯定归脾胃经,用于治疗湿热引起的泻痢的,那么就归大肠经。用于治疗湿热黄疸的,那么就归肝胆经。治疗湿热淋证的,那么它就应该归膀胱经,主要看它用于什么样的湿热病证,它就有相应的归经。那么在配伍的时候,也是可以补充一些针对不同的这种湿热证的症状,那譬如说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那么它可以配伍止呕药,用于湿热引起的泻痢,那么尤其痢疾可以配伍行气活血的药,为什么要这样配伍,我们后面专门讲治疗痢疾的要讲,因为它有血瘀气滞,才出现了里急后重,或者便下脓血,所以治疗痢疾,可以配伍行气活血的(药)。那么治疗湿热黄疸,要配伍利胆退黄,或者利湿退黄的药,而且往往可能要以利胆退黄,利湿退黄的药作为重点。那么治疗湿热淋证的,后面主要还有配伍利尿通淋的药,尤其我们在利水渗湿中要学的那些利尿通淋的药,可能往往还很重要。那么治疗湿热疮疹,可能要配伍清热解毒的药,治疗湿热痹证,那么可能要配伍祛风湿药。那就是根据它不同的主治,大家可以加进很多有关的一些配伍来补充我们在章的概述当中,配伍的有关内容比较单薄,使它变得比较充实,那么这些内容,可能教科书上都没有,但是根据我讲的方法,治疗那一些湿热病,根据不同的病证,根据治法的一些需要,根据它证候的一些特征,可以配伍很多的药,这都是言之成理的,而且都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掌握了过后,更加有好处,至于使用注意,那么它(是)典型的苦寒药,前面的使用注意,对于这类的药,尤其适合不能够过用,一定要中病即止。对这类药,更有这种指导价值。

黄芩、黄连、黄柏

下面我们介绍清热燥湿药的具体药物。清热燥湿药前面有三味药物:黄芩、黄连和黄柏,是这一节药当中的重点,要求掌握的。其他的几味药就要次要一些。第一味(是)黄芩,是唇形科多年生的草本植物黄芩,用它的根,这个根生长的时间如果久一些,尤其是它的根的上部,中心的部分就腐烂掉了,空的,只有外面,像这种一般把它叫做枯芩。就有的商品药材当中把生长的时间比较短的,尤其是这个根的下部,它比较坚实,所以有的把它叫子芩,今后我们在一些处方里面见到了,实际上它都是黄芩,同样是根,不同的部位,只是生长的时间长短而出现的不同药材的,性状上有一些区别。而枯芩比较(来说),它中心是空的,轻一些,而质地没有那么坚实。另外一个,黄连。黄连是毛茛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用黄连这种植物的根和根茎来入药。那么这个黄连呢,它有不同的品种,我们书上首先一个是草本植物黄连,在植物学上它名字叫黄连的这种,它主要产在过去属于四川的东部,实际上是现在属于重庆市的,比如说巫溪县,巫溪、石柱县这样一些(地方)。只因这类黄连呢,下面它是几枝连在一起,把这须根去掉,就像一个鸡爪状,所以把这种就叫做鸡爪黄连。第二个品种,三角形黄连。这种黄连它下面只有一个独根,它不会分枝,这个根茎(是)一枝,长得比较粗大。这种主要长在四川的以峨眉山为中心的一些地区。所以这个过去认为质量是最优的,但是它的产量很少,现在已经不多见。所以产量大的,大量的就是把黄连的第一种,所谓的鸡爪黄连。那至于云连呢,就更小一些,根茎更细小,一般认为质量比较次一点。下面的黄柏,黄柏是芸香科的乔木植物的树皮。它来源于两种不同的植物:一个是来源于芸香科的黄柏树,这个树皮呢剥下来以后它的黄色要淡一点,这主要产在东北地区,所以又叫关黄柏。这个黄皮树呢主要产在以四川为主的西南很多地方,它颜色深一点,金黄,颜色要深一些,一般称为川黄柏,都是等同的作为药用。那么这三味药呢,它的药材因为都带有很明显的黄色。比如说川黄柏,它是金黄的,关黄柏要淡一点。黄连的心里面也是金黄的。那么黄芩呢,黄色要淡一点。所以习惯上在中医药界把这三个药由于它们的功效、性能很相近,就统称叫做三黄。在临床应用的时候,它们常常在很多方面是相须为用的,是配伍在一起,同时使用。所以这三个药,学了以后,一般的教学大纲上都要求对三味药进行比较。为了我们方便对这三个药进行比较,我们在介绍性能、功效、主治的时候,我们就一并,一块介绍,这样同时也就比较了。

  这三个药呢它们都有三方面的功效,主要的都有三方面的功效,它既是清热燥湿药,又是清热泻火药,又是清热解毒药。那么这三个药第一功效就是清热燥湿,注意这三个药,一,它们的功效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的用于多种湿热病证。不管黄芩、黄连和黄柏,我们前面讲概述当中,谈到的那样一些湿热病证,比如说暑湿、湿温,胃肠的湿热,湿热引起的恶心、呕吐、痞满、泻利,或者痔疮肿痛,湿热在肝胆引起的胁痛、黄疸,或者是耳道流脓,因为肝开窍于耳,耳流脓液,也是与湿热病证有关。比如说膀胱的湿热,下焦的湿热,湿热淋证,湿热带下,或皮肤的湿热疮疹,以及湿热的痹证,严格的讲,这三个药应该都可以应用,在古方里面,都能够找得出一些方剂作为佐证,所以这三个药相同的地方:一,都能清热燥湿,都可以广泛用于多种湿热病证,这是共性。但是在共性当中呢,这三味清热燥湿的药,它们每一味药主治的湿热病证又有最佳的一些适应症,所以又要相互区别。这个黄芩在治疗众多湿热病证的同时,它与另外的两味药相对而言,它最特殊的地方就是在湿温病当中,它相对比黄连、黄柏多用。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湿温病本身是一个温热病,那么它病变的部位呢主要是在中、上焦,主要是中焦,还涉及上焦。那么黄芩的作用的主要部位也是在中上二焦,尤其是上焦是它的主要的作用部位肺,这是原因之一。更主要的原因,其实黄连也是作用于中上焦,它清火胃,但为什么黄连可以用于温热病、湿温病,但不像黄芩那么重要用得多?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一般很多书上说的黄芩能够退壮热,就是有良好的退烧作用。作为一个温热病、湿温病也如此,都有明显的体温升高,都有发热,所以黄芩是一个退热的良好的药,在这方面它比黄连,比黄柏作用都好,这个温热病发烧、发热,按照中医的术语那就是发热,它能够退热,而古人认为是退壮热。壮热就是高烧,高热,主要黄芩就是因为它有这个特点,有这个优势。所以在一般的中药书上呢,应用黄芩,第一就是列的湿温,再结合大家学温病学里面,有很多治湿温病的方里面都用了黄芩,就是这个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它有退壮热的原因。至于其他的,比如说它治疗湿热的泻痢可能不如黄连,但是它能用,作为黄连的辅助药。那么治疗黄疸淋证可能它不一定能够赶得上黄柏,但是它可以和黄柏同用,作为一种辅助,所以它能够广泛的使用。这是在清热燥湿方面黄芩相对来讲,湿温病用得多,这是它主要的一个特征。那么(对)黄连来讲呢,它重点也是除了广泛可以用于比如刚才的淋证,湿温病也有用黄连的,湿温、暑湿,淋证,黄疸等等湿热疮疹都能用。但是它的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湿热,大肠湿热最常见的就是湿热痢疾。所以黄连是中医治疗湿热痢疾的最重要的一个药物,或者说是一个首选的药物。我们在讲总论的时候(讲)发展史,《神农本草经》所载的药物历用不衰,用之有验,就举了黄连之例,就是治疗的痢疾。中医对痢疾的认识它既可以称为湿热痢疾,也可以称为热毒痢疾,因为痢疾本身它属于热毒证,有的还有比较明显的相互传染的情况。比如疫毒痢,症状还重,所以有时候还叫做热毒痢。但是痢疾的排泄物秽臭,符合中医湿热致病的(特点),所以把它叫做湿热痢疾。所以这两种称呼实际上都可以,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它的病因。黄连呢,清热燥湿,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痢疾都相当好,所以一直从《神农本草经》开始,治疗痢疾,黄连就是经常选用的,或者首先选用的一个药。最简单的就是香连丸,黄连和木香。因为痢疾有里急后重,里急后重呢,就是想排便又不通畅,一种很难受的下坠的紧迫感。至于治疗这个呢,主要是大肠的气滞,加一点木香呢,行气导滞,有利于缓解里急后重的症状。那么痢疾呢,有便下脓血,便下脓血就有瘀滞,有时候还可以加一点活血化瘀、活血止痛的药。所以前人说治疗痢疾行气则后重除,活血则脓便愈。也就是说以黄连这一类药为主的同时,可以适当的少量的配伍一点行气活血的药物来使用。所以黄连在众多的湿热病证当中,它特征最显著的就是湿热痢疾多选用。当然如果是胃脘有湿热引起的痞满,黄连也比其他两味药用得多一些。就是它重点在胃肠,尤其是大肠为主。那么黄柏呢,它主要则偏于下焦,但是它也是用于多种广泛的比如说黄疸、痢疾、淋证、带下,甚至于湿温病不是不能用,也有用的这种先例,相对来说呢,它用得更少一些。那么黄柏呢,它主要用于下焦的比如说黄疸、带下,以及体表的疮疹,或者湿热痹证,这些方面相对用得多一些。湿热黄疸栀子柏皮汤,张仲景的(方)和前面的栀子一起配伍治疗,痢疾也可以用,但是不如黄连。淋证呢,可以用,也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妇女的湿热带下,(黄柏)比黄芩和黄连都用得多,今后的易黄汤这一类的。如果外用于湿热的疮疹,黄柏外用,这药也可治湿热的痹证,比如今后的四妙散,这样的一些。所以总之一句话,它偏于在下焦,就是以黄疸、带下这样的病为主。但是其他的它同样也可以使用,这就是在清热燥湿方面,相同当中又有不同,同中有异,先讲共性,然后讲三个药的个性,这就是在第一个方面。

  第二,这三个药都能够清热泻火,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它就应该有我们第一节药学的那样一些内容,它可以用于温热病的气分热证,能够清气分热,然后就是清脏腑热,包括这两个方面。如果说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对于黄芩来说,它清气分热的作用最好。相对来说,也用得最多,比另外两味药。这个也是因为刚才讲的两个原因,因为气分热主要是在中上焦,尤其与肺的关系很密切,黄芩的作用部位在肺胃,这是它主要的作用部位,但是更重要的是还是退壮热。温热病,气分热,热盛的时候,这里和石膏、知母这些也可以用。不管它是一个苦燥的药,这是从清气分热的角度,黄芩作用好,用得多,主要是因为能够退壮热。那么在清脏腑热当中,黄芩是长于清肺热,常常可以用于肺热咳嗽,配伍其他的一些清肺止咳的药。单用比较轻的,比如说咱们讲总论的时候曾经提到过,清经散,单用一味黄芩,古人就治疗肺热咳嗽。所以清脏腑热它主要是长于清肺热。另外呢,如果是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角度呢,黄芩还长于清少阳热。所以热在少阳,寒热往来,常常和柴胡配伍在一起,共同和解少阳。所以黄芩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就有三方面要注意:它相对来说,长于治疗温热病的气分热证;另外长于清肺热,可以治肺热咳嗽;另外可以清少阳热,可以治疗邪在少阳,寒热往来,这是对于黄芩。那么对于黄连来说呢,它主要也是在心胃,黄连就长于清心热,清胃热,所以这个心热炽盛,心烦不安的一些热证,黄连比另外二黄用得多。另外这个胃热引起的呕吐,或者多食善饥,胃热盛,消化就快,经常觉得肚子饥饿的状态,进食比较频繁,比较多,胃热善饥,这个也常常用黄连来清泻胃火。所以黄连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它对于温热病气分热就回避了,它有一点作用,可以用,但没有优势,主要就是杂病当中的脏腑热证。当然在温热病当中用黄连,主要也是考虑到它的清心热,前面的栀子,烦燥不宁的这种情况,把它和清脏腑热结合起来,所以作为清热泻火药,黄连主要就在心胃。那么黄柏作为一个清热泻火药呢,它主要是泻相火,退虚热。可以在退虚热的同时写上泻相火这三个字,这个也是在其他有的书上明确提出来的,这是从古到今都比较强调(的)。什么叫相火?相火是相对于君火而言的,心为君主之官,心火就是君火,那么辅助君的一些脏腑就称为相。实际上说的相火呢主要是指的下焦,肝肾之火。肝胆的相火呢,可能是一个实证,黄柏可以用它来泻相火。另外也可能是虚热,阴虚火旺,虚热。那么黄柏又可以退虚热,和前面的知母在退虚热方面,就是一个相须的(配伍),阴虚火旺、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所以黄柏作为清热泻火的药,主要是清泻肝胆,或者说肝肾。肾呢没有实证,是虚证,所以相火一般是在肝胆,实证的也有。在肾的一般就是滋阴,就是退虚热了。这个也属于这个(范围),我们把它放在清热泻火这个内容里面。所以是今后学知柏地黄丸这一类(方),就是用的黄柏这一个特点,这是第二。也是先说它们相同的,都能够清脏腑热,都是清热泻火,或者说都有一定的清气分热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同。

  第三,都能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的疮疡肿痛。但是这三药当中,相对来说,黄连的力量要强一些。因为前人认为这个热毒疮疡可能与心经的热毒炽盛有关系,里面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以一般认为广义的讲疮疡的肿痛与心经的热毒有关,黄连长于入心经的。所以清热解毒,治疮疡的,痈疽疔疖的作用比黄芩和黄柏要好一些,要强一些,也比较多用。

那么黄芩和黄柏谁强一点呢?可能这个不好比较,可能都差不多。这个也没有专门有人在这方面进行比较,所以我们也就可以回避,因为这个很难把它做到定量。所以这三大功效呢就这样子比较它们的同中之异。除此以外,黄芩还有另外的功效,凉血止血,或者有的书上还能清热安胎,凉血止血,清热安胎。所以黄芩还常常用于血热妄行引起的出血证,就像前面我们学的栀子一样,对一些出血证也常常用。有的因为胎热引起的胎动不安,或者胎漏下血,黄芩可能能够收到一定的效果。一方面它与凉血止血有一定的关系,它减轻出血;另外前人在长期使用当中,黄芩对于孕妇胎动不安,胎漏下血用了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所以相对来说非常安全,所以慢慢的就认为黄芩是一个清热安胎的药,就告诉医生遇到了因为热引起的胎动不安黄芩可以使用,很安全,所以可以作为一种功效。但是安胎是不是真正就是一个功效呢?古来就有一定的争论,因为黄芩本身功效比较多,所以我们就把黄芩的清热安胎放在此外,作为一个参考,同时也是避免学术上的争议。到底安胎是一个什么作用?安胎就应该有广义性。凡是这个胎动不安,它都应该有好处,但是不是黄芩(也如此),比如说胎动不安最多的还是肝肾虚损,肝肾亏虚,那么黄芩是不适合的。黄芩只是因为热邪扰动了胞宫而出现了这种胎漏下血,这种有实热的可能更加适合一些,所以我们这样子来处理也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这样学了以后,我们如果要大家来比较三黄,那就按我刚才讲的这个:这三黄,一,能清热燥湿,怎么怎么怎么。但是某一个药黄芩怎么样,黄连怎么样,黄柏怎么样。二,都能清热泻火,都能用于温热病,气分热证,或者脏腑热证。但是其中的黄芩长于清气分热,用得比较多,而且能清肺热,清少阳热;黄连主要清心胃热;黄柏呢是泻相火,退虚热。三,都能够清热解毒,都可以用于热毒疮疡,其中黄连作用比较强,应用比较广泛,在疮疡肿痛当中。所以三黄真正要比较,这样子才把它们的相同、不同(进行比较),然后再讲。此外,黄芩还有凉血止血和清热安胎的功效,还可以怎么怎么,这样子回答就非常完美。但是有一些比较的书上条理很不清楚,把什么清热泻火,清热解毒,清热燥湿完全都混在了一起。比如说黄芩清热燥湿,长于入肺经,怎么怎么。但是入肺经它在清热燥湿方面呢实际上表现不是很典型,所以我们按照刚才那种表述的方法就比较条理化了。这三个药呢都是比较典型的苦寒药,所以有的时候要炮制。比如说黄芩用酒来炒,可能也会降低它的苦寒性质。尤其炒了以后比如说认为清上焦热,它更好的能够作用于上焦。这种情况其实黄芩炒从现在的角度(看),其实也是破坏里面的酶,它的有效成分黄芩甙能够便于贮藏,便于保存。黄连呢,也是用酒来炒的,降低它的苦寒性质。有的用姜汁来炒,比如说胃热的呕吐,认为增强它清胃止呕的效果。黄柏常常用盐来炒,因为盐长于入肾,用来退虚火,泻相火,尤其是退虚火,用盐水来制,这个也是适当的注意。其实这个使用注意也是共同的规律,差不多,这是关于三黄的问题,也是这一节的重点的药。

前期课程目录: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麻黄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桂枝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紫苏、生姜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香薷、荆芥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防风、羌活、白芷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寒药--细辛、苍耳子、辛夷、藁本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桑叶、菊花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蝉蜕、蔓荆子、葛根

张廷模:《中药学》发散风热药--柴胡、升麻、淡豆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芦根、天花粉

张廷模:《中药学》清热泻火药:栀子、夏枯草、决明子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初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北京哪家治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z/4740.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