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X陪您读的第篇文章
人造甜味剂影响克罗恩病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和过氧化物酶激活
文献来源:InflammBowelDis.Apr23;24(5):-.
既往的观点和实践
重度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常合并营养不良和铁缺乏,营养补充对这类患者至关重要。但是遗憾的是,除了少数专家共识和系统性综述之外,目前还没有基于证据的膳食指南,来帮助IBD患者管理他们自己的饮食。
目前,临床医生和患者都已经认识到了膳食研究对改善IBD肠道健康的重要性在年JamesLindAlliance的报告中,“饮食”被列为IBD十大研究重点之一。
IBD的饮食调整,可能涉及患者的行为改变。研究食物成分对疾病的影响,有助于临床医生和患者做出正确的饮食选择,这可能会潜在地缓解IBD症状并预防疾病发作。
人造甜味剂(AS)由无热量的三氯蔗糖和填充剂混合而成。如今,为了降低饮食中的热量摄入,商用甜味剂在日常食品中越来越常见,逐渐成为“糖类”的替代品。
人造甜味剂在不同疾病中的潜在不良影响存在争议,因为它们随着所研究的疾病和人群(如肥胖、糖尿病)而变化。部分报道显示人造甜味剂没有负面作用,或有轻度负面作用。
最近一项患者自我评估膳食调查显示,约10%的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认为食用“含糖食物”会导致疾病发作或症状加重。流行病学研究也表明,使用人造甜味剂与IBD风险增加存在很强的相关性(OR2.12;95%CI:1.1-4.2),但相关机制尚不清楚。
面临的问题
尽管目前对急性肠道炎症模型的认识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成分复杂”的人造甜味剂对IBD疾病的确切影响仍不清楚,尤其是对与饮食习惯关系最密切的克罗恩病(CD)的影响。
三氯蔗糖是最常见的商用人造甜味剂之一,其主要成分是1%的三氯蔗糖和99%的麦芽糊精。三氯蔗糖的摄入会对CD样回肠炎的严重程度和肠道微生物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还需要开展相关方面的研究。
应注意的是,由于不同人群的遗传、微生物组和膳食有不同,开展和解读人类膳食研究具有一定难度。作为替代方法,动物模型已被用于检验膳食成分对于多种疾病的独立影响。
这项研究有什么新发现
在这项研究中,试验对象为回肠炎易感性(SAMP)小鼠。首先使用宏基因组鸟枪DNA测序,确定了有回肠炎易感性的SAMP小鼠的微生物群特征。
研究者对试验小鼠定量地补充了6周三氯蔗糖。通过测量一系列生化指标,以比较SAMP小鼠与普通小鼠,在补充三氯蔗糖后的微生物组和回肠炎表型。
宏基因组学显示,有回肠炎易感性的SAMP小鼠的肠道微生物中富含拟杆菌,并且试验表明螺杆菌不会加重回肠炎。显微镜和组织学分析表明,三氯蔗糖不会增加回肠炎的严重程度。
然而,在生化方面,补充三氯蔗糖的SAMP小鼠,回肠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显著高于没有补充三氯蔗糖的SAMP小鼠和普通健康小鼠(P0.)。
此外,研究发现三氯蔗糖会促进菌群失调,使变形菌在所有小鼠体内极具增加,并且会促进大肠杆菌过度生长,增加细菌向SAMP小鼠回肠固有层的浸润。
基因分析结果显示,饮食中补充三氯蔗糖的SAMP小鼠的回肠中,携带malX基因的细菌菌群增加。
因此,这项研究表明,在自发性回肠克罗恩病小鼠模型中(富含拟杆菌),三氯蔗糖能够促进肠道变形菌繁殖、菌群失调和肠道组织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此外,虽然三氯蔗糖在CD易感和健康宿主中可能导致相似的微生物组改变,但是仅在克罗恩病易感小鼠中促进MPO活性的升高。
因此,食用含有三氯蔗糖/麦芽糊精的食物,可能仅会在具有促炎倾向(比如CD)的个体中,加重炎症疾病活动。
启示和影响
克罗恩病具有高度的粪便微生物群紊乱(菌群失调)的倾向,例如典型情况是拟杆菌增多和厚壁菌减少。
这项研究第一次发现了SAMP回肠炎小鼠肠道富含拟杆菌,使得这一动物模型可以用于开展饮食相关的微生物学意义。
此外,这项研究确认了三氯蔗糖作为食品添加剂对于SAMP小鼠的回肠微生物组成具有调节作用。
由于三氯蔗糖对于MPO活性的影响仅在易感回肠炎的SAMP小鼠中观察到,而没有发生在对照的健康小鼠中。因此研究者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即:当CD患者长期食用含三氯蔗糖/麦芽糊精的食物,并行程一定的饮食习惯时,即使食用量很低,他们的肠道炎症易感性也会增加。
同样还可以推论,当其他环境因素引发了黏膜炎症时,比如意外的食源性细菌重复感染(进一步将含有MPO的白细胞募集至肠道)期间,MPO活性的增加会使CD患者有炎症加剧的风险。
实际上,三氯蔗糖所引发的变形菌增加的情况,在不同物种(包括人类)的多种类型肠道疾病中都有过报道。同时三氯蔗糖会促进局部MPO活性的增加,增加肠上皮的细菌渗透,并能增加大肠杆菌的优势度。
综合而言,该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有害性变形菌扩张,是肠道和上皮功能障碍的微生物特征。
三氯蔗糖/麦芽糊精摄入造成的MPO活性增加,以及粪便细菌丰度增加和大肠杆菌在肠壁中的浸润,可能导致CD患者回肠炎的亚临床加重。
如果健康个体摄入三氯蔗糖,不会发生CD相关回肠炎(或MPO活动上升)。然而,变形菌的增殖是三氯蔗糖诱导的菌群失调的预期特征之一,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此外,研究仅评估了甜味剂补充6周的结果,但炎症组织中的反应性氧化应激的慢性增长,也可能使DNA氧化和组织损伤的风险增加,这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IBD相关癌症和其他严重并发症的诱发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商业性人造甜味剂,其他食品添加剂或者一些饮食习惯可能导致类似的微生物群改变。例如最近有报告表明,用作食品添加剂的乳化剂,也能够改变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并促进结肠炎的发生。
总的来说,这项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性的数据,能够帮助了解人类饮食对IBD调节的机制,也可以帮助指导易感人群的饮食习惯。
研究阐明了摄入三氯蔗糖等人造甜味剂,会促进肠道微生物失调和增加回肠组织超氧化酶的活性。
另一方面,研究还表明可以将变形菌和某些氧化酶的活性,作为联合粪便生物标志物,用来监测饮食对患者肠道的影响,有助于确定哪些看似无害的饮食习惯,可能会诱发个体产生IBD疾病易感性。
(本文仅供个人学习)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文章链接
Dr.C
赞赏
长按重庆白癜风治疗白癜风哪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z/3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