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3日,《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AmericanJournalofClinicalNutrition)也发表一项研究:
近50万人数据揭示,全谷物及谷物纤维、叶酸或可预防结直肠癌。
咱们就先说说:到底什么是全谷物?
刚收割的谷物,最外层包裹着较为坚硬的谷壳,起到保护谷粒的作用;谷粒由胚乳、胚芽、谷皮3个主要部分组成,其中谷皮富含膳食纤维,胚芽富含蛋白质、维生素B1、多酚等,胚乳富含淀粉。谷物从收割到上市需要一定程度的加工,除去掉不可食的谷壳外,考虑到其感官性状、方便保存等原因,进一步碾去谷皮,胚芽随之剥落,几乎仅剩下了胚乳部分,成为“精制谷物"(refinedgrains,RG)。精细化加工使谷物丢失了大量的营养成分,营养价值有所下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精制谷物不利于维持人体健康,并由此产生"全谷物"(wholegrains,WG)的概念。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化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胚乳、胚芽、麸皮组成及其天然营养成分的谷物。
也就是说,我们常见的谷物,比如稻米、小麦、玉米、小米、高粱等,加工后只要能保留原有的营养成分(淀粉胚乳、胚芽、麸皮)的原始比例,就是全谷物。
常见的全谷物包括:玉米、黑米、燕麦、高粱、荞麦、小米,糙米等。
以全谷物为原料烹调出的食物就属于全谷物食品了,比如:糙米饭、燕麦粥、全麦面包。
营养成分的区别,举个例子,粗麦面与精制面粉相比:
膳食纤维相差4倍,维生素B1相差2倍,钾相差3倍,铁相差2.5倍,灰分相差3倍。
精细谷物与全谷物营养成分对比(每g)
当然,在当今社会,你想吃到%的全谷物食品,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日常食用的主粮大米、面粉,只要不过分追求精细,相对就会好一些。
对一些加工食品,欧美有一个判定标准,即“全谷物标识”:
a级:
%全谷物;
b级:
全谷物不低于50%;
c级:
以精制谷物为主,每份产品中所含的全谷物不低于8g
遗憾的是,我国还没有相应的标示,不过一些国内企业也申请了这个标示。
至于商家宣称的全谷物、全麦制品,含有多少全谷物,就很难说了。
有些食品即使标注了“全谷”、“%小麦”“高纤维”、“全麦”等,但其实只是添加了麸皮,缺少胚芽,不属于全谷类,购买时需要仔细认清。
增加全谷物摄入量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结直肠癌(CRC)仍是全球死亡率排名第四位的肿瘤。仅年就有近70万患者死于CRC,高脂高热的饮食方式,让这种“富贵病”的发病率以每年4%递增。
在我国,结直肠癌是第三高发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以每年约4%的速度递增。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0岁以后人群发病率增长特别迅速。
美国癌症研究所(AICR)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WCRF)联合发布的最新专家报告指出,充分的证据支持高纤维饮食对CRC有预防作用。
在总能量摄入量保持不变的基础上,纤维摄入量越高,癌症死亡率越低。
当纤维摄入量达到约25g/天时,总死亡率会达到高峰。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和美国癌症研究所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指出:含有膳食纤维的食物,特别是全谷类食品,可降低发生CRC的风险。
简单说就是全谷物所含的膳食纤维,能有效预防结直肠癌!
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正常、从不吸烟、很少饮酒者,补充钙、叶酸、少吃或不吃红肉、加工肉类者,发生CRC的几率更低。
预防结直肠癌,你该这么吃
结直肠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除掉遗传和基因因素,其他因素都是我们可控的。常言说“病从口入”,结直肠癌也不例外。除了多吃全谷物、蔬菜水果,还要注意一下几点:
第一,少吃或者不吃的食物
1.高脂肪饮食,尤其是动物脂肪;
2.高动物蛋白饮食;
3.红肉及加工肉类:红肉是指牛肉、羊肉、猪肉等及其加工制品;
4.油炸、烧烤、腌制、速食食品;
5.酒精、香烟。
第二,建议多吃的食物
1.全谷物、豆类、薯类及新鲜蔬菜、水果;
2.水产类;
3.坚果类;
4.绿茶和咖啡。
小结
大肠癌的致病因素十分复杂,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完全明白原因。饮食预防只是一个方面,其他如加强锻炼,保持合适体重、愉快心情也非常重要。
说实话,即使你做的再好,也不可能完全预防,因此,定期体检最为重要。
就目前来说,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在40岁前做一次肠镜检查,就能有效避免结直肠癌的发生。
对于有家族史、肠道息肉、炎症性肠病、或有消化道症状的高危人群,更应该重视肠镜检查。
发现癌的前身——息肉,切掉就能避免;即便是早期的肠癌,也能在肠镜下治愈。
所以,早点做个肠镜,加上注意饮食和锻炼,三位一体,才能最大程度上预防!
“民以食为天”,饮食得当助美丽,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来,就要注意生活的饮食习惯。饮食需要满足身体的各种营养需求,遵循食物中热能和各种营养素含量充足,种类齐全,比例适当;饮食中供给的营养素与机体的需要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所有热爱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l/6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