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ldquo大肠主肺rdquo的现


“大肠主肺”的现代医学释疑

李苏宜MD

肿瘤营养与代谢治疗科

医院

(合肥)

  “大肠主肺”,即“肺与大肠相表里”,源于中医理论中的一则思路。从肠道微生态与人体代谢的角度基本上可以认识了“肺与大肠”的联系。

肺与大肠在津液代谢、水谷传导、润燥相济等方面相互关联,人体消化功能的维持依赖于二者气机升降的协调有序。肺和大肠分居人体上下两端,皆与外界相通。肺主宣发肃降,吐故纳新;大肠主司传导,推陈出新。气机升降二者相辅相成。经脉络属则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基础。

菌群可能是肺—肠联系的物质基础之一。慢性胃肠道疾病常并发肺部慢性疾病,肠道的生理平衡依赖于菌群的协调,呼吸道的菌群亦调节肺的免疫功能。幽门螺旋杆菌血清学阳性者,特别是细胞毒素相关基因A阳性者,哮喘和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其他慢性支气管疾病发病率的增加与H.pylori感染呈正相关。恶性肠梗阻患者经常会发生肺部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肠?肺轴理论表明健康的肠道菌群有利于肺部健康,肠道菌群是连接肺与肠的桥梁。

肺与大肠共享相似的生理病理基础,近期更多的研究从肠道菌群角度揭示了肺与大肠在生理病理基础上的密切联系。肠道菌群或许就是经脉理论的物质基础之一。经脉络属是肺与大肠表里关系的基础,肠道菌群或许就是作为“基础”的经脉的物质基础之一。中医的“肺与大肠”不应仅关乎解剖结构,更侧重于功能。经脉理论并非是仅关乎体表的经脉循行线,更重要的是通过经脉理论说明脏腑间的联系。菌群理论联系了肺与大肠。

肠道菌群可调节智力发育及行为活动,已被证实其与一些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密切相关,如阿尔茨海默病、多发性硬化症、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焦虑症等。肠道菌群失调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之一,可用于对“肺在志为悲(忧)”进行解释。5-HT是重要的抗抑郁物质,约90%的5-HT合成和分布于肠嗜铬细胞,而肠道菌群介导的5-HT释放对抑郁症状的产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肠道菌群的个体化差异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描述,虽对抑郁症患者的具体肠道菌群种类改变的观察结果并不一致,但各文献报道给出了相同的结论,即特定菌群改变将导致抑郁、焦虑。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状的密切联系,可能成为以“肺与大肠相表里”原理解释“肺在志为悲(忧)”的物质基础。肺与大肠共享相似的生理病理基础,肠道菌群作为情志的直接调节者之一,脑—肠轴的调节作用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密切关系,可通过肺—肠轴得到进一步的解释。

肠道菌群研究从分子层面为经脉理论提示的脏腑联系提供了较为明确的物质依据。生物学中特有的普遍定律还有待在分子生物学的层次去发现和证实。应以包容的心态看待类似肠道菌群的研究,吸纳现代文明的成果。

李苏宜

赞赏

长按







































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北京中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l/306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