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白癜风 http://www.zherpaint.com/m/打通医药险链条的过程中,几家重点打造大健康生态的保险公司近两年也开始探索同互联网医疗结合的模式。去年9月,中国太保和红杉中国、医院签约共建“医院”,这也是太保五年大健康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今年4月底,医院正式揭牌,并推出了首款产品“太医管家”,以家庭为单位,以会员制为基本模式,由瑞金培训认证的家庭医生与客户进行实时沟通,满足家庭一站式的个性化医疗健康需求。
保险公司规划的大健康生态里,医院。医院面前一直相对弱势,医院可以成为破局的关键点吗?
1
疫情下的“医院元年”
千亿级市场有待进一步爆发
从年第一家医院--微医乌镇医院创建以来,医院已经探索了6年了。去年爆发的疫情进一步加速了互联网医疗的进程,医院也加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多家医院,市场规模达到亿元。以微医为例,旗下的27家医院中,有24家都是年创建的。
根据医院管理政策,医院目前只能为患者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和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具体来说,就是这些疾病的线上预约/咨询、在线问诊、线上预约线下检查化验、线上买药、各种费用的线上直付以及线医院进行面诊。
例如,一位患者在某医院向医生进行初步问诊后,如果根据病情需要线下进一步面诊,医院进行检查化验,线下医生开方后,病历也可以用于后续到医院复诊。如果不需要线下面诊,可以直接线上开具电子病历和处方,处方外配给定点药店,患者可以选择药品配送或者自行到线下取药。
医院联系起了患者、医生、医院,医院的就诊压力、合理分诊、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有推动作用。
根据发起主体的不同,医院医院开设和由其他企业主体开设两种类型。其中,医院开设的医院主要是为了拓展诊疗模式,接纳更多患者,平医院自有的医务人员,医院自有患者。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医疗资源、医疗服务质量等方面有线下诊疗的积累,医院开设的医院,更容易因其本身的权威性形成虹吸效应。但医院方面通常还是以线下为主,不一定会投入很多资源运营医院。
华西医院医院
由其他企业设立医院的情况下,参与的主体比较多,既有药企等医疗类企业,也有保险公司这样的非医疗类公司参与设立的。这类医院的主要收入来自于药品销售、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上的医务人员是可以多点执业的医生,医疗资源的稳定性、可靠性相对没有保障,患者也需要通过线上运营的手段获客。
根据德勤的报告,目前医院线上问诊的渗透率只有6%,预计未来医院的市场渗透率将达到30%,并在年前达到亿元的市场规模。虽然医院的数量不少,但还是处在比较早期的发展阶段,模式、服务、监管等方面都有很多需要探索、完善的地方。
2
服务、数据、流量
险企想从医院得到什么
医院涉及的参与主体很广泛,医院、药企、药店等,还有运营商、技术服务商、作为支付方的医保和商保公司等。随着大健康被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纳入整体战略,一些保险公司也开始参与建设医院,包括平安、太保、众安以及拿到了牌照的泰康等。
险企参与医院主要还是出于强化服务、数据和流量的考虑。
从服务来说,医院最适合的是线上问诊、慢病管理等比较“轻”的医疗服务,对于逐渐深入大健康生态的保险公司来说,无论是更深度、稳定地绑定医疗资源,还是建立新的品牌认知,拥有一家医院都是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从支付方面来说,随着互联网医疗使用频率的增加,通过商保来覆盖这部分费用也要提上日程。医保在国内是最大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已经有多家医院打通医保,例如天津的南开京东医院、医院、医院等。险企开设医院,将一些医院服务和自己的保险产品相结合,加入保险赔付范围,一方面和用户之间可以形成更高频的连接,另一方面更容易在自身体系内控费。
医院也有望在为保险公司获得潜在客户以及更多的医疗数据方面发挥作用。患者的医疗隐私数据非常重要,医院对此都严防死守,而这些数据对保险公司也非常重要。险企希望通过自己的医院沉淀患者的医疗数据,看上去医院更可行的方法。
此外,医院的流量也是险企渴望得到的。去年的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互联网医疗巨大的流量潜力,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的数据,疫情期间部分第三方平台互联网诊疗量增长了20倍。除了大流量外,医院的场景比险企投放的短视频等渠道更可能带来精准客户。
部分互联网医疗平台运营数据
拿到医院牌照的几家保险公司是怎么建设医院的呢?
平安的医院建设进展相对比较快,主要依托平安好医生来进行。平安好医生采取了自建和共建两种形式,在其战略中,医院是渠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方面,平安好医生和医院达成了医院合作协议,包括北京中医院、医院、医院等,现在已经有50个医院上线。
平安好医生在共建医院的过程中主要提供技术支持。平安好医生的“医院云”医院的HIS系统连接,形成在线诊疗平台、处方共享平台和健康管理平台集合的医院管理平台,覆盖在线复诊、处方流转、药品配送、慢病管理等服务。
到年底,平安在银川、青岛、成都等9个城市获得了自建医院资质。平安搭建的医疗网络为其自建医院打造了较好的基础:平安自有医疗团队的医护人员有人,外部签约医生有人,合作了5万多家诊所,超过15万家药店,多家线下健康管理商家等。
在平安自建和共建的医院中,有5家已经打通了医保支付。
平安医院
除了平安外,众安也在年拿到了医院牌照,希望能链接医疗机构、药店、患者及保险,将互联网保险作为新医疗支付方,通过医院,将被保人的医疗费用以保险直付给医疗机构和合作药店,加快理赔流程。
年,众安上线了“众安医管家”,打通了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和支付三个环节。在发展医疗生态圈方面,众安首先将传统的诊疗和药品服务等业务进行了互联网化,生成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然后将包括健康管理中心、医院联盟、健康商城等在内的大健康生态进行互联化。在此基础上,通过医院业务从数据角度创新服务模式及保险业务流程。
众安医管家
众安的医院整合了多个平台、医疗服务链条的多方参与者。
众安医院的流量一部分来自众安保险的客户,另一部分来自其他平台。众安保险和医院希望能形成双向整合,打通数据,可以将保险客户导流给医院,同时也可以为有需求的客户提供健康管理等服务。
众安医院目前已经覆盖了内外科、儿科、全科、中医科等科室,可以提供视频问诊、购药报销、名医预约、检查诊断、术后护理、医疗垫付等需求。除了为轻症患者提供常见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外,针对重症患者,众安医院制定出了多种需要线下辅助检查再进行线上随访的服务体系,众安医管家会根据线下诊断情况给出解决方案。众安在全国有医院,住院垫付服务覆盖了80多个主要城市,术后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也覆盖了多个城市。
3
医院难成关键突破口
医院可以补充保险公司的一部分服务与能力,但从医疗资源、运营等多个方面来看,医院都难以成为保险公司打通医疗服务的关键突破口。
医院最基础的是医疗资源,险企要么和第三方合作聚集医生、药物、供应链等资源,要么自建团队。按照目前的医疗体系,90%的医医院,尤其是最核心的优质医生,医院即使和很多名医合作,对其影响力也有限,而自建团队的医生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即使是相对市场化的医药服务,要打通链条也要花比较多的时间,从上游供货的药企到下游的物流,自建医院的话肯定要建立这些基础设施。
微医打通的医疗环节
从供求两侧来看,目前医院的业务更多集中在远程诊疗、线上购药、健康管理、术后管理等相对标准化的简单环节,虽然容易上手,但京东健康、微医等互联网平台已经做得很成熟了,竞争激烈。而且,当前购买了健康险的用户对于保险公司医疗服务的期望也更多的在于能提供线下会诊、手术等专家资源,健康管理等是次一级的需求。医生们的主要精力一定也还是在线下,很难期望体系内高职级的医生在互联网诊疗上投入很多。
参与者都希望医院成为流量入口,但这需要线上运营和推广,保险并不是擅长互联网运营的行业。除了面临互联网平台的竞争外,挂号、诊疗方面更强劲的竞争对手还是来自医院,医院都有了自己的互联网医疗平台,对患者有很强的吸引力。虽然保险公司在建医院建立了合作,但医院可以给到保险公司医疗资源的优先级不一定高。
医院还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对于一般用户来说,可以获得的医疗服务差不多,医院的核心价值不明确,大多情况下只能通过平台上医生、医院的数量来进行选择。保险公司的医院如何凸显独特的价值还需要进一步明确。
总体而言,医院还是没有解决关键的医疗资源供应问题,更多是作为辅助,解决一些简单问题,要发挥更大的价值还是要和线下医疗资源打通。保险公司布局医院和医药电商等有不同的诉求,但和保险业务的融合也需要理顺业务思路,执行到位,不能只是简单的附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l/11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