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这口打了数百年的铁锅,翻腾着坚守与重生的


嘉兴档案史志

在很多人的厨房里,最不能缺的就是一口铁锅,只有铁锅爆炒出来的菜,那才叫有锅气!今天我们要说的这口铁锅,产自咱们桐乡乌镇,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了。

乌镇亦昌冶坊选用优质生铁为原料,以传统冶炼烧铸工艺制作铁锅,铁锅工艺繁复精致,手工铁锅锅层薄、分量轻、烧起来省燃料,铁膛光滑,经久耐用。

年,“沈亦昌”牌铁锅,被评为省优质产品。“亦昌冶坊”的历史,代表着乌镇冶铁业的发展轨迹。

明代嘉靖年间(约年前后),铁匠沈济携母及七房子媳来乌镇南郊14里之柞溪开设冶坊,锻造农具、冶铸秤砣、犁头等物,当时浙西唯此一处冶坊,因此冶坊营业鼎盛,送料运货的船舶为之塞途,这是乌镇冶业的开始。

此后,后人各自经营,并分为“小炉”和“大炉”两个专业,共有六房工场,南起南总管堂,北至文昌桥,一字排列,每当夜晚柞溪炉火冲天,尤以南北两头为盛,后来的地名“炉头”就由此而来。

据《乌镇志》记载,清同治五年(年),炉头“沈亦昌冶坊”在青镇设冶炉铸锅。“大炉”在青镇设3炉,专铸铁锅,夏季停铸,一年约可产锅2.5万只,销售地以杭嘉湖为大宗,后扩大到江苏、浦东各镇。沈济设在炉头的“小炉”一直坚持自主经营,营业一度颇为红火。

年,炉头遭日机多次轰炸,冶坊当时的业主沈承恩迫于无奈,携妻子和仅有的资金到青镇投靠沈亦昌冶坊业主沈和甫。沈和甫极尽同族之谊,帮助沈承恩在其后院重兴旧业,坊号“沈万聚”,从此立足青镇。

年,“沈亦昌”因受战火殃及,被迫停业,移资苏州,至民国三十五年(年)复业。年3月公私合营,“沈亦昌冶坊”更名为“沈亦昌锅厂”,有职工38人。

自年3月公私合营改造之后,“亦昌冶坊”不再是以家族式的继承方式进行传承。年下半年,更名为“乌镇第二钢铁厂”,职工增至多人,营建小高炉8座,冶炼钢铁,年末停止冶炼钢铁,恢复为“乌镇锅厂”,继续生产铁锅。

年,锅厂开始进行技术革新,提高铁锅产品质量,“沈亦昌牌”铁锅,闻名省内外,年评为省优质产品。年后,因市场停滞,一度发生亏损。至90年代末,乌镇锅厂实际已无生产能力,最后倒闭,只剩地皮。

年,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在西栅景区的保护和恢复中,在乌镇镇西栅通安街28—50号将“亦昌冶坊”进行了恢复和重建。不但将整个作坊进行原貌恢复,还将原来“亦昌冶坊”的冶铁工具进行陈列性展示,更聘用了冶炼师傅,进行不定期的开锅炼铁。

年2月,乌镇西栅正式对外开放,“亦昌冶坊”也随同对游客开放。年正式注册“沈亦昌”商标。整个亦昌冶坊还原了当时传统的前店后坊式格局,除了平时进行演示性冶铁外,还制作各种铁质的锅子,铁质装饰品等。

冶坊场馆中还展示了当时冶坊的主要制作工序,以及制作铁锅时用的模具,如用药船、车台、锅模、炼炉、筛选机等,成为深受游客喜爱的打卡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zl/11573.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