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为什么好好的肠道上会长息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mip.yyk.99.com.cn/fengtai/68389/zhuanjia.html

大肠息肉泛指肠粘膜表面向肠腔突出的隆起性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性息肉,据研究:这种腺瘤性息肉的癌变机会是非常高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癌变的机率会逐渐增高,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大肠息肉是肠癌的“前传”。

肠息肉离肠癌到底有多远?

肠息肉从病理上可分为:1、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绒毛状及管状绒毛状腺瘤;2、炎性息肉:黏膜炎性增生或血吸虫卵性以及良性淋巴样息肉;3、错构瘤性: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Peutz-Jeghers综合征);4、其他:增生性息肉及黏膜肥大赘生物。

在大肠息肉中,有些是非肿瘤性息肉:比如炎症性息肉、增生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这些息肉的发生、发展与大肠癌关系并不大。与之相对应的息肉叫做肿瘤性息肉,最常见的是腺瘤性息肉,此种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关系是十分密切的,腺瘤性息肉是公认的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演变成癌所需的时间为5~15年,演变过程是: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统计表明80%的大肠癌都是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的:腺瘤性息肉患者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性腺瘤可高出10倍甚至更多。另外,腺瘤性息肉体积愈大,癌变机会越高;无蒂腺瘤较有蒂腺瘤癌变率高,可见将腺瘤性息肉列为癌前病变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如果不能够及时发现、并早些斩草除根,它们其中的一部分有朝一日就会来个“华丽转身”,变化成可怕的肠癌。

息肉→腺瘤→腺瘤伴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性癌

为什么会得肠息肉?

大肠息肉的发生原因还没有确定,与个体因素、遗传因素、年龄、饮食习惯有关。

1、饮食性因素:长期进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性饮食者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2、胆汁代谢紊乱:高脂肪、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胆汁在肠道菌丛的作用下转化成次级胆酸,该物质对结肠隐窝上皮细胞有细胞毒作用,造成不可修复的细胞DNA损伤,这些细胞逐步演变成息肉。 

3、遗传因素: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4、肠道炎性疾病:结肠黏膜的慢性炎症病变是导致炎症性息肉发生的主要原因,最多见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以及阿米巴痢疾等。

大肠息肉是如何“潜伏”的?

多数大肠息肉患者起病时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它们会默默无闻一直“潜伏”在我们的身体内,不易被察觉,绝大多数都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一些较大的息肉也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粘液或粘液血便,但偶有腹痛,极少数患者大便时会有肿物自肛门脱出。一些患者可有长期便血或贫血症状,有家族史的患者往往对息肉的诊断有提示作用。

如何预防大肠息肉?

我们要从管住嘴、迈开腿着手;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减肥,有家族史的及早进行筛查等,就能有效预防;据推测,从正常结肠黏膜发展为腺瘤需要5年,发展为浸润性癌需要10年。因此,做肠镜检查是阻断肠息肉癌变进程的最有用方法,一旦发现息肉就切除它,不给它癌变的机会。我国大肠癌人群发生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50岁以上加快更为明显,最新指南推荐从45岁开始常规筛查,推荐从45岁后推荐做个肠镜,将肠道进行可视化检查,无负担又安心。医院专家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967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