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曝光 http://m.39.net/pf/a_5154124.html刺猬皮
拼音CìWeiPí
别名猬皮(《本经》),仙人衣(《山东中药》)。
出处《本草原始》
来源为刺猬科动物刺猬或短刺猬的皮。全年均可捕捉,于冬眠时捕获更易。捕得后,用刀纵剖腹部,将皮剥下,翻开,撒上一层石灰,于通风处阴干。
原形态①刺猬(《本草原始》),又名:猬、毛刺(《尔雅》),白刺猬(《杨氏家藏方》),猬鼠(《纲目》),偷瓜蜮(姚可成《食物本草》),刺鼠(《随息居饮食谱》),偷瓜獾、刺血儿、刺球子、刺鱼。
体形较大,体长约22厘米,尾长约2厘米。头宽,吻尖。耳短,不超过其周围之棘长。足及爪较长。身体背面被粗而硬的棘刺,头顶部之棘略向两侧分列。棘之颜色可分二类:一类纯白色,或尖端略染棕色;另一类棘之基部白色或土黄色,其上为棕色,再上段复为白色,尖梢呈棕色。整个体背呈土棕色。脸部、体侧和腹面以及四肢的毛为灰白或浅灰黄色。四足浅棕色。头骨之颔关节窝后突甚小,显然低于颞乳突之高。
栖息于平原、丘陵或山地的灌木丛中,亦见于市郊、村落附近。昼伏夜出,冬眠期长达半年。遇敌则卷缩成一刺球。食物以昆虫及其幼虫为主,亦食幼鸟、鸟卵、蛙、蜥蜴,以及瓜果、蔬菜等。分布东北、华北、华东、华中,以至四川等地。
②短刺猬,又名:达呼尔刺猬、大耳猬。
外形同刺猬而略小。耳甚大,长于周围棘刺。棘由耳基前端稍后方起始,向后经背至尾部以上。头顶部棘不向两侧分列。棘较细而短,有棕褐色与白色相间,整个背部呈浅褐色。全身无白色之棘。腹毛土黄色。颔关节窝后突与顾乳突等高,二者连成半圆形的管状。
栖息于北方草原地带,低洼地方较多。亦有冬眠习惯。食昆虫、小鼠或蛙等小动物。分布吉林省西部、内蒙古东部,南至河北省北部。
生境分部主产河北、江苏、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内蒙古、浙江、安徽、吉林、湖北、湖南等地。
性状干燥的皮呈多角形板刷状或直条状,有的边缘卷曲成简状或盘状,长约3~4厘米。外表面密生错综交插的棘刺,刺长1.5~2厘米,坚硬如针,灰白色、黄色或灰褐色不一。在腹部的皮上多有灰褐色软毛。皮内面灰白色或棕褐色,留有筋肉残痕。具特殊腥臭气。以张大、肉脂刮净、刺毛整洁为佳。
化学成分上层的刺,是由角蛋白所成。此是主要成分。下层的真皮层,主要为胶原与其它蛋白质如弹性硬蛋白之类和脂肪等所成。
炮制炒刺猬皮:取拣净的刺猬皮,剁成小块,洗净,晒干,另取滑石粉置锅内炒热,加入刺猬皮,炒烫至黄色,取出,筛、刷去滑石粉,剪去毛,放凉。
性味苦,平。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无毒。"
③《药性论》:"味甘,有小毒。"
归经①《本草求真》:"入肠、胃。"
②《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能主治降气定痛,凉血止血。治反胃吐食,腹痛疝气,肠风痔漏,遗精。
①《本经》:"主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阴肿痛引腰背,酒煮杀之。"
②《别录》:"疗腹痛疝积,烧为灰,酒服之。"
③《药性论》:"主肠风泻血,痔病有头,多年不瘥者,炙末白饮下方寸匕;烧末吹主鼻衄。"
④孟诜:"烧灰酒服治胃逆,又煮汁服止反胃。"
⑤《本草备要》:"泻,凉血。"
⑥《本经逢原》:"除目中翳障。"
⑦《随息居饮食谱》:"煅研服,治遗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入散剂。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本草经集注》:"得酒良。畏桔梗、麦门冬。"
复方①治反胃吐食:猬皮烧灰,酒服或煮汁,或五味淹炙食。(《普济方》)
②治肠风下血:白刺猬皮一枚(于铫子内煿针焦,去皮,只用针),木贼半两(炒黄)。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酒调下,空心食前。(《杨氏家藏方》猬皮散)
③治痔:猬皮、穿山甲等分,烧存性,入肉豆蔻-半,末之,空肚热米饮调二钱服。(《本草衍义》)
④治肠痔下部如虫啮:猬皮烧末,生油和敷之。(《简要济众方》)
⑤治肛出:猬皮一枚,磁石四两,桂心一尺。上三味,治下筛。饮服方寸匕,日一服。(《千金方》)
⑥治五色痢疾:猬皮烧灰,酒服二钱。(《寿域神方》)
⑦治遗精:炒刺猬皮研末。每次二钱,日服二次。(《吉林中草药》)
⑧治前列腺炎、肾结石:猬皮2个,焙干研末。分40包,早晚用米汤各送服1包。服药过程中可有尿道灼痛感,勿顾虑。(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⑨治鼻衄:猬皮一枚,烧为灰,细研,每用半钱,绵裹纳鼻中,数易之。(《圣惠方》塞鼻散)
⑩治鼻中息肉:猬皮炙末,绵裹塞之三日。(《千金方》)
⑾治猘犬咬人:猬皮、头发等分。烧末,水和饮一杯。若或已目赤口噤者,折齿下之。(《补缺肘后方》)
各家论述①《本草经疏》:"猬皮治大肠湿热血热为病,及五痔阴蚀下血,赤白五色血汁不止也。阴肿痛引腰背,腹痛疝积,皆下焦湿热邪气留结所致,辛以散之,苦以泄之,故主之也。"
②《本经逢原》:"猬皮,《本经》主五痔阴蚀,取其锐利破血也,酒煮治阴肿痛引腰背,取其筋脉能收纵也。"
但在老家农村,不论是中医先生还是民间老叟都把刺猬视为治疗胃病的良药。不论是胃痛,还是食欲差,都有效。比如,许多小儿都有食欲差的毛病,中医称之为“纳呆”,民间方子就是把刺猬烧熟然后吃肉,确有良效。我小时候就食欲很差,饭量很小,身体瘦弱,父母听人说秋季的刺猬疗效尤其好,所以在那年的秋季接连吃了三只烧熟的刺猬,食欲渐长,胃口大增。大约二十年前开始,老家的刺猬有了灭顶之灾,不是因为用它治胃病的多了,相反医疗条件的改善让人们更加相信西医,然后吃西药,很少有人去理会这些民间中药方法。刺猬数量急剧减少,是因为满足了一部分人吃野味的嗜好。不时有人去收购,价格高了又高,在利益的驱使下,捕捉者早已丢弃了捕捉的行规,连怀孕的刺猬都不放过。刺猬,一年只在春季生育一胎,最多两胎。哺乳一月后,母刺猬会停止哺乳丢弃小刺猬,所以90%以上小刺猬在一年之内死亡,存活率很低。可能由于童年的阴影,时常挥之不去的刺猬凄厉哭声,告诫自己敬畏生命,深信因果,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患者虽多,但我极少用刺猬皮,来青岛后只给一个患者开过一次。我也很少用动物药材,用的最多的就是金蝉羽化后留下的蝉衣,还有自然死亡的僵蚕。白仙刺猬,神奇之处很多,所以我的经历告诉别人,少招惹它。有老人说,即便因胃病吃它的肉吃好了,也可能转瞬又会长出其它疾病。世上的许多事,能彻底解释清楚明了的少之又少。附:孙思邈《大医精诚》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
注: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
猜你还想看:
5元钱治老胃病
一味药,通六腑!消除胃胀、胃寒、脾湿,乃药中良工
香砂养胃丸,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9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