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脾肾阳虚的人息肉发病率高要不要手术附方


中科治白癜风疗效更显著 http://m.39.net/pf/a_5131651.html

作者:董洪涛

有数据显示,约95%的结直肠癌都是由大肠息肉引起的;在超过40岁的成年人中,大肠息肉的发生率超过了30%。也就是说,在我们中间,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长有大肠息肉。有专家说:“每一个大肠息肉患者都可能是潜在的肠癌患者!”

大肠息肉临床常表现为腹痛、便溏、便秘、便血、黏液便等,或无明显症状、体征。若无任何不适时,我们几乎感觉不到大肠息肉的存在。但若发现不明原因的便血、腹痛,医院检查。

手术是唯一的手段吗?

肠道息肉是不是切除了就万事大吉了呢?

事实上,大肠息肉是一种非常容易复发的疾病。西医认为,做过大肠息肉切除手术的人,最好每年复查一次。如果连续3年不复发,可改为3-5年复查一次。

从中医来分析,大肠息肉的病机关键为寒热失调、阳虚(主要是脾阳虚)、痰湿、湿热,并与饮食、情志等密切相关。

分析大肠息肉产生的原因,阳虚是关键。临床所见,脾肾阳虚的人不仅息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而且息肉容易产生癌变。因为阳虚,所以寒瘀痰饮积滞,凝结而块。温阳散结是治疗的关键。

有人调查发现,在常见体质类型中,痰湿、湿热体质者占大肠息肉总患病人数的八成,比例明显超过其他几种体质。由此说,凡是痰湿、湿热体质的人群,当重视此病的预防。

有人认为,血瘀是大肠息肉的病理产物,血瘀不是单独产生大肠息肉的原因。

大肠息肉属本虚标实证,阳虚(脾阳虚)为标,痰湿与湿热为本。因此,治疗大肠息肉,当从标本虚实方面考虑。

大肠息肉源于脾胃素虚,胃肠寒热失调,痰湿与湿热凝着而变生息肉,病位主要在胃肠,涉及肝脾。日久阴津亏耗,邪毒内结是其癌变的病理转机。治宜虚实兼顾,寒温并调。

我临床常用乌梅丸治疗大肠息肉,此方虚实兼顾、寒温并用,适合于大肠息肉的病机。

手术绝非治疗大肠息肉的唯一方法,我认为,还是需要改变产生大肠息肉的体质,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治未病”。若拘泥于手术,是治标而不治本。

我曾治疗一位中年体壮的朋友,发现大肠息肉,已经切除,仍觉腹部不适,沉重,大便不畅,且其腹部挺起。手术能治标,但其痰湿体质并未改变。我处以大柴胡汤加味,药后大便一日数次,朋友不觉累,反觉神清气爽。这是改善体质的反应,也是排邪反应。连续服十数剂,诸不适消除,腹部肥肉减少,朋友感觉良好。

如何扶正?需要从饮食、起居、运动、情绪等多个方面重视养生。比如,饮食上当忌煎炸、烧烤、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生冷(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牛奶、辣椒等食物。

多多运动,以温运阳气,加强气化之功。保持健康体重,以防湿浊积滞。心情舒畅,则肝气不滞,疏泄正常,气血调和,诸病自然不生。

乌梅丸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药物组成,有乌梅,黄连,细辛,干姜,当归,黄柏,桂枝,人参,附子(有需要的可以去药店买中成药)。

此方酸苦甘辛合法,寒热并用,杂味相投,配伍独特,为仲景治疗蛔厥腹痛及久痢之要方。经后世医家不断探索,其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小编认为脾胃素虚,六淫、七情、饮食等致胃肠寒热失调,痰瘀凝着是大肠息肉的病机特点,故临床上常采用虚实兼顾、寒温并用之乌梅丸加减防治多发性大肠息肉,强调已病防变;重视脾胃之健运、气机之疏理;推崇分期论治,合理辨证寒热关系,古方新用,疗效甚佳。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624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