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本元论坛middot第七届母仔猪大会


9月17日上午主持人:北京和利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尚秀国博士报告主题:《新形势下猪营养与饲料的思考》

主讲嘉宾:谯仕彦教授,国家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动物营养系主任

  主要内容:   ㈠饲料与非洲猪瘟防控   1.非洲猪瘟病毒在饲料中的存活时间   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在豆粕、配合饲料、胆碱等饲料中的平均半衰期为1.8天,与病毒自身半衰期相近,其中,在豆粕中的半衰期最短(1.3天),在胆碱中最长(2.2天)   2.高温工艺可有效灭活非洲猪瘟病毒   3.通过饲料途径感染病毒的风险远低于其它途径   4.把控好饲料原料的来源、运输、储存   5.采用高温加工工艺   6.延长饲料原料和成品库存时间   7.严格防止饲料成品后污染

  ㈡抗菌肽最新研究进展

  1.枯草菌肽抗研究进展   1.1枯草菌肽能够增强小鼠的天然免疫功能和抗MRSA感染能力,包括:   ①活化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②缓解环磷酰胺造成的免疫抑制   ③通过增强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调节免疫反应稳态,减少MRSA的感染   2.肠杆菌肽研究进展   2.1肠杆菌肽对病原菌细胞膜的作用:   ①造成病原菌膜表面粗糙,拉长,破裂和萎缩   ②导致病原菌膜细胞膜结构内破损   2.2肠杆菌肽对ETEC细胞DNA的作用   ①随着肠杆菌肽浓度的增加,可以结合DNA质粒,抑制质粒的迁移   ②肠杆菌肽显著降低了ETEC对IPEC-J2细胞的粘附   ③肠杆菌肽显著降低了ETEC对IPEC-J2造成的炎症   ④肠杆菌肽通过抑制MAPK和NF-κB两个通路调控炎症因子的产生   ⑤肠杆菌肽显著降低了ETEC对IPEC-J2肠道屏障功能的损伤   2.3肠杆菌肽体内抗感染作用   ①肠杆菌肽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粪便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增加了乳酸杆菌、双歧杆菌的数量,提高了粪便SCFAs和乳酸的含量   ②肠杆菌肽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整个试验期间炎症因子的产生,增加了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③肠杆菌肽显著降低了断奶仔猪的肠道通透性   ④肠杆菌肽显著降低了BALB/c小鼠体重损失、腹泻率、死亡率、粪便大肠杆菌数以及血清的炎症因子产生   ⑤肠杆菌肽降低了小鼠的空肠和结肠组织的病理评分(上皮损伤、黏膜水肿炎、炎症浸润);改善了空肠和结肠紧密连接蛋白的mRNA表达   ⑥肠杆菌肽可中和LPS,显著降低LPS诱导BALB/c小鼠的炎症反应,调动了机体的免疫应答   ㈢微生物制剂最新研究进展   1.益生菌对肠道的益生作用   ㈣饲料加工工艺最新研究进展   通过饲料加工工艺,要控制好:1.日粮大豆球蛋白水平;2.饲料霉菌毒素;3.饲料粉碎粒度;4.合理使用纤维。   ㈤氮氨甲酰谷氨酸(NCG)最新研究进展   功能性氨基酸对妊娠期母猪营养调控技术:NCG和精氨酸通过刺激mTOR信号通路促进了猪胎盘滋养层细胞蛋白合成,精氨酸及精氨酸生素(NCG)在孕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调节细胞内蛋白质周转和细胞增殖对胚胎发生、血管生成、胎盘和胎儿生长和发育达到提高窝产活仔重,降低死胎数等效用,且NCG可有效替代Arg提高母猪繁殖性能15%。   功能性氨基酸对圆环病毒(PCV2)感染导致的繁殖性障碍调控技术:精氨酸、谷氨酰胺和脯氨酸具有增加机体免疫系统清除病毒能力,并可缓解由PCV2感染导致的母猪繁殖性障碍损伤。   ㈥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质日粮最新研究进展   新形势下,坚持研究与实践氨基酸平衡的低蛋白质日粮更加重要,不能倒退。报告主题:《正大生物——抗生素替代方案》

主讲嘉宾:郭红伟博士,正大集团动保研发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创联中国首席技术官

  主要内容:   ㈠中国药添字使用现状   1.药物添加剂使用现状(猪)   2.药添的作用机制---菌群平衡角度   药物添加剂的剂量浓度的依据----维持药物在肠道中有效的最低浓度。   2.1杀灭浮游微生物   2.2降低固有微生物(生物被膜)厚度   3.常用药物的吨使用成本(猪)   4.常见的药物组合   5.未来面对的挑战   如何做好替抗方案?如何选择产品?如何评价效果?饲料厂+养殖场综合方案?

  ㈡正大(泰国)替抗经验分享

  1.欧洲替抗产品的成本现状   2.美国替抗产品效果调研(美国WATT传媒)   3.正大集团(泰国-无抗饲料历程)

  ㈢正大生物替抗方案介绍

  1.正大中国区替抗研究   1.1研究路线:技术转化(正大集团内部+外部);理化研究(含量、稳定性);体外效果评价;制剂工艺升级;动物实验验证(不少于三批)   1.2评估产品:单一抗生素+有机酸/植物精油;有机酸+植物精油;丁酸制剂;生物饲料;酶制剂;益生菌(微生物+代谢产物)   2.正大5G   Geneticline——基因;   Goodnutrition——营养;   Goodbiosecurityandfarmmanagement——生物安全和现场管理;   Goodanimalwelfare:5freedoms——动物福利的5个方面;   GMP-GAP:Foodsafety——食品安全。   3.正大DGM营养体系   Diet——日粮:常规营养,微量营养,抗营养因子,难消化的成分;   Gutmucosa——肠粘膜:粘液层,上皮细胞,淋巴系统;   Microflora——微生物区系:共生菌,路过菌(包括病原菌)。报告主题:《新形势下饲料企业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创新与改造》主讲嘉宾:储科军,布勒(常州)机械有限公司发展中心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主要内容:

  ㈠在饲料生产线:品质来源于安全、营养及加工设备及工艺......

  1.原料控制   1.1进货管理   1.2供应商审核   1.3原料标准制定   1.4原料分析与检测   1.5投料批次检查   1.6异物控制处理   1.7磁选   1.8筛选

  2.配方及营养

  2.1符合法规要求   2.2满足营养性需求   2.3理化风险控制   2.4控制避免违禁原料   2.5配方的正确传递

  3.加工过程:初清,粉碎,混合,调质,制粒,冷却

  4.包装储存:称量,标签,净重,储存

  ㈡防不胜防,非洲猪瘟来了,它是谁?

  猪的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ASFV是一种由双层囊膜包裹的双链DNA病毒,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特点之一:基因组大;   特点之二:基因多变(基因组两端各有一个高变区,基因型多达22个);   特点之三:生存力强。

  ㈢饲料生产工艺及设备的创新

  1.防交叉污染   1.1厂区总平分区:原料区、加工区、成品区,尽可能的减少生物病毒在厂区内交叉污染的可能性。   1.2车间功能分区:生料区、熟料区分开,(制粒前后),减少熟料二次污染的可能性.   1.3设备:大卸料门(两扇);独特的外形(无粉尘堆积);合理的结构比例(无清理死角);搅拌桨叶少(4-8个);CV≦5%;绞龙叶片和壳体的间隙小;叶片采用聚四氟乙烯涂层,减少粘料;出入口,整体料流,物料先进先出;自清式机座、更低残留。   1.4料仓、非标设计及溜管:仓板平整,折弯处一次成形;内表面光滑,无死角、不积料;连接处平滑过渡;角度大,下料通畅,无残留。   1.5防交叉、防结拱--乳清粉专线:减少人工重复劳动;一次性投满料仓,可以连续供料,而非每批投;避免出错,漏投或多投;缩短配料投料时间;增加配料批次,提高产量。

  2.原料处理

  2.1TAS组合清理筛:TAS组合筛能有效去除原粮中的各种杂质,最大化的去除原粮中的污染源,保证原料清洁;   2.2玉米烘干塔:采用特殊结构和合理灭菌工艺,能高温杀灭表皮携带的细菌和病毒,提高原粮品质;   2.3原料处理之组合清理筛;   2.4原料处理之烘干塔;   2.5原料处理之玉米色选机;

  3.加工工艺

  3.1原料膨化+制粒工艺   优点:熟化程度高,抗营养因子低,增加了适口性。   缺点:①原料单一(玉米、大豆);②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分解合成新的无益物质,降低蛋白利用率;③易产生回生淀粉,抗性淀粉和变性淀粉;④若糊化度过高:90~%。淀粉老化增加,消化率下降。   3.2原料膨胀+制粒工艺   ①可对80%以上的混合料进行膨胀。   ②大宗原料经过膨胀高温处理,能有效杀死病毒。   ③保持功能性物质的活性,对于热敏性原料(血制品+乳糖+葡萄糖+多维+酶制剂+微生态制剂+微量元素+其他添加剂),用二混工艺。   ④可使自然条件下的微生物产生的脂肪分解酶失活,防止脂肪分解为游离脂肪酸。   ⑤提高淀粉的水解,提高利用率,促进乳酸的生成。   ⑥糊化度适中:40%---75%。   3.3强调质制粒+稳定器   ①高温调质、制粒:提高熟化度并灭活细菌。   ②调质保持时间长。   ③制粒后再在稳定器中保持20-25分钟左右,能更好杀灭ASFV。   ④进一步提高熟化度。   3.4加工工艺之带热甲的调质+保持   ①调质器和保持器组合。   ②先进先出,匀质保温保持时间可达40-秒。   ③热甲:在0-°范围内任调,熟化更彻底。   3.5调质匀质的热粉工艺   ①主要原料进行高温长时间调制,达到较充分熟化及杀菌。   ②热处理后再添加热敏物料,如维生素、酶等。   ③最后进行混合。

  4.自动化

  4.1仓储及装车自动化   4.2投料自动化   4.3配料自动化   4.4过程实时在线检测自动化

  5.运输方式防控

  5.1“化整为零”,在猪场边上建立小型饲料中转站。   5.2针对目前ASFV存在通过空气传播的极大可能性,可以考虑将目前现有的大型饲料厂功能分散,保留大型饲料厂饲料生产功能,在猪场边建立小型饲料中转站,每天按需制粒,饲料成品不落地,不与空气接触,直接通过养殖赛盘系统或者相关管链设备直接运输至养殖场料塔内,供动物采食。   5.3养殖场饲料集中管理+智能化喂养   5.4外围集中饲喂塔+管链输送机

  6.环境空气防控

  6.1利用微粒除尘系统将进入生产区域的空气净化,避免制粒后的物料在冷却过程中与外界空气接触后产生二次污染的可能,在冷却器区域增加多层高效过滤装置,降低ASFV的感染可能性。   6.2除保证空气的清洁外,冷却器区域隔离,控制人流、物流交叉及污染。报告主题:《非瘟下,三元商品母猪种用的营养策略及饲养管理方案》主讲嘉宾:谢建安,帝斯曼动物营养与保健中国区猪类总畜牧师

  主要内容:

  ㈠杜长大三元母猪种用案例分析   1杜洛克、长白和大白三大品种杂交优势   1.1杂种后代性状的平均表型值,超过杂交亲本性状的平均表型值,这种现象称为杂种优势。抗逆性、生产性能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优于其亲本纯繁群体。   1.2杂种是否有优势,有多大优势,在哪些方面表现优势,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杂交用的亲本品种群性能及其相互配合情况。

  2选用不同终端父本生产后代可能出现的差异

  3DLY三元母猪种用可能面对的主要繁殖问题

  3.1难产率高;   3.2死胎比例大;   3.3产仔数低;   3.4断奶发情不及时;   3.5奶水差;   3.6母性差;   3.7淘汰率高。   ㈡三元种用母猪的饲养与营养策略   1第一大点:早计划、精挑选,忌饥不择食,随意留种   1.1早计划:在50-60公斤的DLY商品母猪中开始初选、分栏,公斤再次筛选;   1.2留种数量足够:实际需要量与留种量按1:1.4的比例选留;   1.3健康状况评估:选留健康、应激小、无攻击性母本;   1.4外表体征评估:   ①肢蹄强健、体格匀称、躯体线条尽量靠近母系种用特征;   ②切忌按外销商品猪体型标准来留种;   ③   2第二大点:高标准培育后备母猪

  2.1专人培育:选择责任心强、做事认真的专人管理和饲养,建立档案;   2.2隔离饲养:远离其他猪群,人、物品、道路尽量不要交叉,减少疫病传播;   2.3健康管理:栏舍和猪群ASFV监测,免疫、保健、驱虫;   2.4合理群居:每栏6-8头,每头母猪栏舍面积3m2/头以上,以便增加运动;   2.5诱情管理:   ①日龄开始诱情;   ②将发情情况和发情评分记录在档;   ③乏情母猪处理。

  3第三大点:后备母猪的饲喂与营养方案

  3.1用料:计划留种的小母猪改用专门的后备母猪料,不能饲喂中大猪商品猪料;   3.2投料及采食:三元较二元生长速度快,需看膘投料、控制采食;   3.3短期优饲:配种前2周需要优饲促排卵,用配种料或哺乳母猪料自由采食;   3.4光照:保证充足的光照Lux16小时/天,增强运动。   3.5营养策略:   ①选用优质原料:选用优质、新鲜、无霉变等理化指标合格的原料,特别要重视纤维原料,最好能补充青饲料;   ②营养参数:执行比本场二元后备母猪低50大卡左右的能量,净能参考值大卡,粗纤维4%,钙:0.85%~1.0%,有效磷:0.4%~0.45%,赖氨酸(SID)0.75%;   ③维生素:强调维生素E(ppm)、维生素C(ppm)、叶酸(5ppm)、生物素(ppb)、β-胡萝卜素等繁殖营养素;   ⑤   4第四大点:配种管理

  4.1适时配种:   ①三元后备母猪建议在7.5-8月龄,第2-3个情期配种;体重-Kg之间完成首次配种;   ②出现静立反射后尽快输精配种,输精3次,每次间隔10小时。   4.2优选终端父本:查看系谱,避免近交退化   ①自繁二元母猪的后代容易近亲繁殖,特别注意终端父本;   ②新丹系长白作为DLY三元母猪终端父本首选,选择前后躯都丰满的长白公猪;   ③大约克作为次选父本,选择体型较长的大约克公猪;   ④不到万不得已,不建议用杜洛克做父本,由于毛色分离现象显著,将生产大量红毛猪,对上市销售不利。

  5第五大点:妊娠期的管理和营养建议

  5.1管理初生重,减少难产:   ①头胎1.2-1.3Kg;   ②二、三胎1.3-1.4Kg;   ③四胎以上1.4-1.5Kg。   5.2围饲喂模式:建议采用低-中-高;   5.3产期管理:壮胎、顺产、通便;   5.4妊娠期用料:   ①由于胚胎数量相对较少,需要避免胎儿过大,导致难产;   ②不建议使用哺乳料攻胎,而是选用能量、蛋白较低的妊娠或者围产期料(妊娠后期料)饲喂上产床。   5.5妊娠期营养策略:   ①营养参数:执行比本场二元后备母猪低30大卡左右净能标准,净能参考值大卡;   ②提供优质纤维,粗纤维含量7以上;   ③维生素供给:维生素E(ppm)、叶酸(5ppm)、生物素(ppb)、有机微量元素等,保证胚胎存活和正常发育,提高产仔数;   ④保持环境温湿度适宜,应激环境下补充维生素C(~ppm)、维生素E及电解质等。

  6第六大点:产房母猪管理

  6.1控制难产,减少应激:年轻三元母猪产道较窄,胎儿较大,容易难产   ①保持产房安静,调控环境温湿度,减少应激;   ②谨慎人工助产头胎母猪,避免子宫内膜炎;   ③控制妊娠后期投料量,降低初生重。   6.2产期管理:   ①产前注射氯前列烯醇,帮助分娩;   ②头胎母猪的奶头容易被空置,需通过寄养小猪确保被充分吸吮,有利于乳腺发育;   ③做好清洁消炎与保健。   6.3泌乳期营养策略   ①营养浓度参照二元母猪,注意添加优质油脂、动物蛋白;   ②维生素E大于ppm;   ③添加25-羟基维生素D3,增强子宫收缩力,缩短产程,提高初生仔猪活力;   ④适当添加通乳催乳的中药产品;   ⑤防暑降温,确保夏季采食量。

  7第七大点:断奶管理

  7.1减少母猪失重,保持合理的断奶膘情;   7.2避免断奶前后环境温度巨大差异,减少断奶应激;   7.3饲喂高能饲料(或泌乳母猪料),每天饲喂-克葡萄糖/头;   7.4断奶后每天运动3小时、公猪的诱情与查情;   7.5淘汰产仔数少,发情差、母性差的母猪。9月17日下午

主持人: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猪料产品线研发总监岳隆耀博士

报告主题:《母仔猪营养代谢调控研究进展》

主讲嘉宾:孔祥峰研究员,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畜禽健康养殖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工程实验室常务副主任

  主要内容:

  ㈠研究背景

  1.何为母子一体化?

  1.1中医“母子”理论:五行中之相生者,我生者为子,生我者为母。   1.2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在异常情况下,会出现母子相及,即“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1.3母子一体化调控是根据养猪场母猪和仔猪特定的生理阶段,围绕母仔猪之间的相互关联而进行的系统化工程。

  2.母体与子代的联系途径

  2.1妊娠期,母体通过胎盘及其附属物向胎儿运输氧气和养分,并将胎儿产生的代谢“废物”通过母体排出体外。   2.2哺乳期,母体通过乳汁为新生儿提供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新生儿通过吸吮乳头刺激母体的泌乳反应。   2.3母体与子代是一体的,妊娠期和哺乳期母体营养状况将对子代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水平产生短期或者长期影响,母体营养不良会影响子代的代谢稳态和生长发育。

  3.母体与子代的微生物联系

  3.1一般认为,宫内环境和胎儿是无菌的,出生后母体和环境中的微生物首先定植在皮肤、口腔、消化道和呼吸道粘膜。   3.2但也有证据表明,子宫内存在微生物,并且这些微生物可能在出生前影响婴儿的微生物群落。   3.3子宫内的大肠埃希氏菌、粪肠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可能由母体肠道通过脐带传递给胎儿,并在胎粪定植。   3.4子代不但遗传了母体的DNA,而且也遗传了母体的微生物组。

  4.母子一体化——肠道微生物的调控

  4.1胃肠道微生物具有很强的代谢活性,对宿主的代谢、生理功能和健康均具有重要调控作用。   4.2肠道菌群可影响宿主生殖性能和性激素分泌,参与性激素代谢,改善雌激素代谢紊乱,可能是由于肠道菌群影响了“微生物-肠-脑轴”,并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发挥作用。   4.3益生菌/元可改善母体胃肠道菌群的结构和功能,促进新生儿胃肠道的发育和成熟,从而提高子代的生长发育。   4.4因此,通过干预母猪肠道微生态可对子代生长发育和肠道健康产生影响,但相关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5.香猪是研究母子代谢的理想动物模型

  6.香猪营养代谢调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㈡主要研究进展

  1.不同妊娠阶段母猪血浆代谢组特征

  1.1OPLS-DA模型评估发现,不同妊娠期母猪血浆代谢谱差异显著。   1.2不同妊娠期母猪之间共有的血浆代谢物均为6个。   1.3不同妊娠期血浆代谢物的代谢轨迹明显不同,说明母体在不同妊娠期需要不同的营养物质以适应胎儿发育的营养需求。   1.4血浆差异代谢物通路分析发现,75dvs45d、dvs45d和dvs75d分别得到9、11和5条代谢通路,主要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脂代谢相关。

  2.不同妊娠阶段母猪肠道微生态特征

  2.1不同妊娠阶段,母猪结肠微生物的α和β多样性指数均无显著差异。   2.2从不同分类水平可见,妊娠d母猪结肠微生物中独有差异物种数目最多。   2.3妊娠d时结肠乳酸菌属和梭菌属明显下降,筛选出的结肠差异菌属与肠道代谢改变有关。   2.4随妊娠期延长,母猪结肠内容物代谢特征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乙酸和生物胺含量显著降低。

  3.不同妊娠阶段不同体重胎猪代谢物特征

  3.1随妊娠期延长,不同体重胎猪胎盘腐胺含量降低;   3.2妊娠45d时,MBW胎盘腐胺含量最高,HBW胎盘精胺含量最低;   3.3妊娠75d时,MBW胎盘亚精胺含量最低,HBW胎盘精胺含量最高。   3.4随妊娠期延长,LBW胎猪胎盘Ile、Tyr、Phe、Val和Pro含量变化不同于HBW和MBW胎猪,胎盘Arg含量显著增加可促进胎盘发育;   3.5妊娠d时,LBW胎猪胎盘Glu和Cit最低。   3.6随妊娠期延长,胎盘C18:2n6c和C20:4n6含量显著升高,C18:3n3和C20:3n6含量先升高后降低。   3.7妊娠d,HBW胎猪胎盘C18:3n6含量最高,C22:6n3含量最低。   3.8随妊娠期延长,羊水AST和CHE活性、TP和UN浓度均显著增加。   3.9随妊娠期延长,尿囊液CHE、TP和UN浓度均显著增加。   3.10妊娠d时,MBW和LBW胎儿羊水AMM浓度最高,HBW和MBW尿囊液AMM浓度最低。   3.11随妊娠期延长,不同体重胎猪尿囊液BIL和TBA浓度显著增加,提示肝脏逐渐发育成熟,BIL和TBA代谢加强。   3.12随妊娠期延长,不同体重胎猪羊水Arg、Pro、Orn和Glu浓度显著降低。妊娠45d时,HBW胎猪羊水Arg和Orn浓度显著高于LBW。   3.13随妊娠期延长,不同体重胎猪尿囊液Glu、Orn和Arg浓度显著降低,而Pro浓度增加。   3.14妊娠45d时,HBW胎猪羊水Tau、Lys、Arg和Orn浓度显著高于LBW,与其妊娠前期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有关。   3.15妊娠45d时,HBW胎猪尿囊液Lys、His和Pro浓度显著低于LBW,可能是由于妊娠前期尿囊液的积累可能是胚外膜的跨膜运输和分泌活性,HBW胎猪妊娠前期可吸收更多的His、Lys和Pro。   3.16随妊娠期延长,胎猪干物质、HBW和MBW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质含量减少。   3.17妊娠75和d,HBW粗脂肪显著高于LBW。   3.18随妊娠期延长,胎猪Asp、Glu、Ile、Ser和Phe含量显著降低。   3.19随妊娠期延长,Arg和Gly含量显著增加,说明其在妊娠后期需要量增多,不足可限制胎猪在妊娠后期的快速生长发育。   3.20随妊娠期延长,胎猪C18:1n9c、C18:2n6c、C18:3n3和C18:3n6含量增加;C20:4n6、C22:6n3含量降低。   3.21妊娠75和d,LBW胎猪C18:2n6c含量最低,C20:4n6、C22:6n3含量最高。

  4.不同日粮对母猪繁殖性能和代谢的调控

  4.1妊娠母猪采食高营养水平日粮不利于胚胎存活,但可增加胎猪重量;NRC饲粮可改善机体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但增加脂肪沉积,不利于母猪的围产期健康。   4.2妊娠1-75d饲喂NRC饲粮可通过增加机体氨基酸供给而提高肌肉蛋白质沉积,有利于促进母猪尽快达到体成熟和胎儿的生长发育。   4.3NRC饲粮可通过调节羊水和尿囊液生化参数促进胎猪生长发育;与中、小体重胎猪相比,大体重胎猪对蛋白质的利用效率更高。   4.4NRC饲粮可显著上调胎猪脐带血管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促进脐带血管发育,这与其中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有关。   4.5妊娠母猪结肠菌群多样性、菌群组成和物种丰度存在空间(不同肠段)和时间(不同妊娠阶段)的差异。   4.6日粮营养水平显著影响妊娠母猪结肠肠菌群结构和代谢产物。   4.7不同细菌利用的底物不同,结肠代谢物与特定细菌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4.8与生物胺呈正相关的细菌多为蛋白质、氨基酸分解菌,呈负相关的细菌多具有分解纤维素、多糖等功能。   4.9妊娠母猪肠道菌群物种组成和丰富度存在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变化。   4.10高营养水平饲粮可显著增加结肠瘤胃球菌和假丁酸弧菌含量以及氨氮和尸胺含量,显著降低乙酸和丙酸含量,这可解释NRC饲粮不利于地方猪胎儿的早期生长发育。   4.11与妊娠45d相比,妊娠75d大多数细菌的含量显著增加。日粮添加脯氨酸显著降低了结肠P.productus含量;四种细菌含量存在饲粮与妊娠阶段的交互作用。   4.12与妊娠第45d相比,妊娠第70d精胺、亚精胺、色胺和异丁酸含量显著升高,尸胺和苯乙胺含量显著降低。   4.13饲粮添加脯氨酸后,妊娠第70d结肠色胺含量显著升高,尸胺和苯乙胺含量显著降低。   4.14尸胺、苯乙胺、腐胺和色胺含量存在饲粮和妊娠阶段交互作用。

  ㈢下一步拟开展研究

  1.培育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新品系,利用现代加工工艺实现香猪产品的多样化。   2.在保证优良肉质风味前提下,建立香猪及其配套系的绿色健康饲养标准和清洁生产模式,实现香猪的集约化生产和产业化开发。   3.通过系统开展香猪保种改良、高效健康生产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促进香猪生产发展、繁荣产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产区生态环境。

报告主题:《抗应激是防御体系的最前沿》

主讲嘉宾:孙安权,奥格生物集团董事长   主要内容:   ㈠为什么母猪最易感染非洲猪瘟?   1.生理应激——限位栏、妊娠、分娩、哺乳   2.营养应激——毒素、营养不足或失衡   3.心理应激——生产任务、操作多、接触频繁   4.其他原因   控制应激,也许能守得住城门;不控制应激,城门一定守不住!

  ㈡应激导致的危害

  1.应激对动物肠道组织的损伤

  氧化应激对动物肠道的影响,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热应激导致小肠绒毛高度下降,宽度增加以及小肠上皮细胞面积减少,肠黏膜厚度、肠壁厚度以及隐窝深度显著降低,杯状细胞显著减少等;同时,苏木精-伊红(HE)染色小肠组织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小肠绒毛膜出现严重的破损。

  2.应激可以导致小肠组织发生炎症反应

  3.应激引起免疫力抑制

  母猪受应激使体内自由基增加,自由基较易对细胞膜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过氧化作用,从而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酶和其它细胞内成分,破坏代谢与健康。

  ㈢蛋白硒的抗应激作用

  硒是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重要构成元素,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s)则是体内最强的抗氧化酶,可将过氧化氢和脂质过氧化物还原成无害的水和羟基化合物,抑制活性氧的产生,从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保护脂质、脂蛋白和DNA免受氧化损伤。   作为硒制剂家族中的一员,有机蛋白硒具有“速效抗应激,强效抗病毒”的显著功效,大量研究表明:   1.蛋白硒可以显著提高猪的T细胞免疫;   2.蛋白硒试验组的猪只猪瘟抗体上升的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免疫14天后对照组的抗体效价已达到阳性,而对照组直到免疫后25天才刚刚达到阳性的临界值;   3.热应激条件下产房母猪补充水溶性蛋白硒,显著提高其抗应激能力,仔猪断奶窝重、仔猪平均断奶重及母猪断奶后配种率显著提高;   4.蛋白硒能够提高围产期母猪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并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进一步增强。

  ㈣霉菌毒素应激的危害本质--免疫抑制

  1.霉菌毒素对动物的致病模式

  ㈤过量无机微量元素应激的危害

  1.加速饲料氧化,降低饲料品质   2.导致重金属的食物链污染   3.降低肉品质   4.影响猪群健康   5.增加细菌耐药性——病难治,猪难养

  ㈥使用优质微量元素,缓解猪群应激——奥普明的独特优势

  1.高品质小肽螯合有机微量元素,安全易吸收   2.理想微量元素模型更科学   3.复合包形式更方便   4.优化饲料配方,降低配方成本   5.缓解猪群应激,提高动物生长、生产性能,改善畜产品品质   6.减量减排,环保意义重大   7.符合未来健康饲料发展趋势

报告主题:《后抗生素时代,仔猪肠道健康的营养调控方案》

主讲嘉宾:马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主要内容:

  ㈠研究背景:断奶仔猪腹泻的严重危害

  1.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断奶仔猪腹泻是引起仔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严重制约我国养猪业发展。

  2.在非洲猪瘟和养殖端全面禁用抗生素的行业大背景下,如何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健康,降低腹泻率和死亡率,是我国养猪生产的关键。

  3.肠道微生物是影响断奶仔猪腹泻的关键因素

  3.1肠道微生物在断奶仔猪腹泻的致病及治疗干预中起重要作用。   3.2然而,目前研究基本局限于单一猪种16s微生物组测序和小样本研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塑造猪肠道微生态的关键因素研究。

  4.肠型划分引入塑造微生物群落核心因素研究

  4.1肠型是将群体分型应用于肠道微生物研究中,以更好理解动物肠道微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4.2以多个抗腹泻能力强的地方猪为代表,开展断奶仔猪肠型的基础研究,将为靶向性开发我国的饲用益生菌资源奠定基础。

  ㈡基础研究:微生物Postbiotics介导了群体感应对肠道黏膜的保护效应

  1.基于断奶仔猪微生物肠型,分离鉴定肠型特征菌,筛选Postbiotics

  2.揭示发挥群体效应的关键Postbiotics,及其对仔猪肠道黏膜发育的保护效应

  3.生物膜在肠道菌群的群体感应互作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4.饲用益生菌菌株的作用机制

  4.1构建大肠杆菌(沙门氏菌)qseC基因敲除株△qseC,探究其肠道定殖的QseC群体感应依赖   4.2建立断奶仔猪肠上皮细胞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体外共培养模型,探究阻断QseC系统,调控肠黏膜上皮抗菌应答的机理   4.3针对肠型特征菌,构建相应Postbiotics缺陷型菌株,及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感染的腹泻模型,检验Postbiotics抑制断奶仔猪腹泻的效果

  5.细菌生物膜初筛平台的建立

  在研究病原菌生物膜形成能力、调控机制以及生物膜形成与耐药相关性的基础上,已经建立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多种常见引起猪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生物膜模型,以期寻找有效的生物膜益生菌抑制剂或清除剂,从而达到防治细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目的。

  ㈢应用研究:饲用益生菌的筛选和功能鉴定

  1.饲用益生菌菌株的筛选

  2.分离培养微生物是益生菌菌种选育的基础步骤

  2.1初筛   ①选择所要分离的微生物类群-可根据我国《饲料添加剂目录》进行选择;   ②采集样本的同源性:将益生菌放到其原来所处的环境中能发挥其最大的益生作用;   ③制定初步筛选标准:具有目标益生功能、生长能力、生长速度、能够在动物肠道中黏附定植、抑菌性;   ④考虑所需产品的特征和生产过程:耐高温、耐盐、耐糖。   2.2富集:   通过选择性培养基的配置,例如添加抗生素、复杂底物及生长因子的前体物,对目标菌株进行富集。   2.3复筛:   增殖培养后,还是处于多种微生物的混杂生长状态,根据目标菌株生长特点选择性控制培养条件;影印平板法将菌落转移至筛选平板上,按生长出菌落的形态学特征如菌落形态进行分离纯化。   2.4菌种的安全性评价:   在分类学上对益生菌菌株的准确鉴定是对益生菌安全性评价的基础。菌种鉴定后查询该菌株是否属于我国《饲料添加剂目录》,基于对该菌株所在种属特性认识的基础上,可以对待评价菌株的特性和功能作出初步的判断和预测。

  3.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发育和功能的调控

  3.1日粮添加纤维源提高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与肠道丁酸梭菌组成变化和其产物增加密切联系   3.2复合纤维源和丁酸梭菌对断奶仔猪肠道发育和功能的调控   ①在日粮中复合添加丁酸梭菌和纤维源,与对照组相比能够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率   ②日粮添加丁酸梭菌和纤维源,可促进断奶仔猪肠道菌群成熟和发育   ③优化肠道微生物群落   ④促进纤维源发酵   ⑤提高乙酸含量

  4.健康断奶仔猪肠道源益生菌的获得

  4.1丁酸梭菌   初筛条件为:生物表达量高好氧耐酸性。快速消耗氧气以促进丁酸梭菌的生长,适应丁酸梭菌的发酵过程产酸的特点。   4.2酿酒酵母   酿酒酵母生长速度快,且具有良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活性饲用酵母是一种微生物蛋白质饲料,蛋白质(40%)、氨基酸含量高,富含酵母菌分泌的蛋白酶、消化酶、核苷酸、B族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酵母细胞壁的活性成分葡聚糖和甘露寡糖具有刺激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促进有益菌生长、抑制有害菌生长的作用。   酿酒酵母几乎对所有种类抗生素都表现为敏感。酿酒酵母灌胃小鼠,四组均无死亡,无腹泻现象,高剂量灌胃组小鼠各组织切片并未有任何病理变化。   4.3复合菌的发酵   ①摇瓶种子培养:将酵母菌活化,进行扩培。   ②液态深层有氧发酵:将获得的摇瓶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液体培养基中,通气并加补料培养基继续进行有氧发酵。   ③呼吸袋固态无氧发酵:将得到的液态有氧发酵菌液加入固体培养基,并接种丁酸梭菌,得到固态无氧发酵产物。

  ㈣问题与展望

  1.菌株的定向进化:开发更高效、复合型、无副作用的菌株等。   2.工艺优化:益生菌确切的作用时间、作用剂量,作用动物种类、发挥功能的位点、合理的加工方式、更稳定的配伍以及发酵方法等。   3.成果转化:中试,规模化养殖效果评价、安全性评价等。

报告主题:《协同替抗思路及单宁酸制剂的畜禽应用》

主讲嘉宾:张小东,青岛润博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研发总监

  主要内容:

  ㈠欧洲抗生素禁用给我们的提示   不采取其它措施,直接取消饲料抗生素的结果:   1.生产力降低;   2.生产成本提高;   3.肠道发病率增加;   4.牧场经济损失增加,经营风险更大。   因此,开发可取代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是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动物生产中使用的抗生素,多数不是用于患病动物的治疗,而是用于不健康的养殖体系,诸多添加剂也有同等功效,如:益生菌、益生源、合生元、植物天然化学物质、有机酸、抗菌肽、噬菌体、噬菌体基因产物、溶菌酶、干扰素、疫苗和抗体等。

  ㈡协同替抗思路

  1.养肠:丁酸制剂(诺优健)、益生元   2.收敛:单宁酸(单宁宝)、氧化锌、腐殖酸钠   3.抑菌:单宁酸(单宁宝)、微生态制剂   4.杀菌:植物精油(诺优保)、溶菌酶   5.降酸:酸化剂   6.酶促:消化酶   7.灭氧:过氧化氢酶、葡萄糖氧化酶

  ㈢植物单宁的发现及概念

  单宁,是一类物质的总称。植物单宁(又称丹宁,鞣酸)是植物体内的复杂酚类次生代谢产物,其化学结构比较复杂,相对分子量通常为-Da。   1.单宁分类

  2.单宁酸介绍

  单宁酸(五棓子提取物),又称鞣酸,属于水解单宁,可水解为没食子酸和葡萄糖,化学式C76H52O46,分子量为.25。

  3.单宁酸抑菌原理

  3.1单宁与生物大分子的络合反应和金属离子的鳌合作用是其具有抑菌作用的基础。   3.2研究显示,细胞膜是单宁酸抑菌作用的主要作用部位,单宁酸可以通过与细菌的细胞膜和胞外蛋白(金属离子、酶)的相互作用来改变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和生理功能。

  ㈣单宁酸在畜禽上的应用

  1.收敛作用

  单宁可与肠道表皮细胞蛋白类物质发生反应,调节肠道上皮细胞的紧密连接,降低肠壁的渗透性,减少组织液渗出,间接促进水分和营养物质吸收,能有效降低畜禽腹泻率,料便等消化道问题。

  2.抑菌、抗寄生虫作用

  可预防和隔离在肠道定殖的寄生虫、细菌原生生物和病毒,减少腹泻和痢疾的发生率;单宁酸对多种细菌生物膜形成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抗炎症作用

  与蛋白质结合后,在胃肠道内形成一层保护膜,同时抑制病毒不其抗原决定簇的受体结合从而在肠道内起到抗炎作用。

  4.抗氧化效果

  具有还原性和捕捉自由基的活性,水解后形成的没食子酸本身为饲料中常用的抗氧化剂。

  ㈤单宁酸应用的缺陷及解决方式

  1.应用缺陷

  1.1影响畜禽采食   Feeny早在年就发现,含单宁的燕麦具有阻食作用。高含量的单宁可与唾液黏蛋白结合并沉淀,引起粗糙皱褶的收敛感和干燥感,产生涩味,使组织产生收敛性,引起一系列不适反应。   1.2吸潮,遇铁和空气变黑失效   单宁有强吸潮性,其多个邻位酚羟基可与金属离子发生络合反应生成黑色物质而失效(蓝墨水工艺)。单宁酸要在干燥、避光环境保存才能避免失效。

  2.解决方式

  2.1化学处理   优点:无涩味,不吸潮,不氧化   缺点:①成本高,能耗高,药用居多;②用量大,利用率低;③容易造假,简单混合品。   2.2物理包被   优点:涩味轻,不吸潮,不氧化,可量产   缺点:表层有少许涩味   2.3润博特——过胃包膜处理   ①遮味包被工艺改善产品适口性   克服单宁和唾液蛋白结合引起的收敛感和干燥感而产生涩味,避免因单宁酸造成的动物拒食和采食量下降。   ②减少加工损失   将单宁酸包被后,与饲料机械、饲料原料的金属离子隔离,避免因此造成的损失,亦减少见光氧化损失。   ③解决吸潮问题,改善其分散均匀度

报告主题:《提升母猪、仔猪生产性能--能量与营养干预方案》

主讲嘉宾:Bob,菲仕兰食品配料--幼小动物营养猪营养师

  主要内容:

  ㈠哺乳期死亡率与断奶后死亡率

  相比较于欧洲养猪强国——荷兰与丹麦,在仔猪饲养方面,仔猪死亡率、特别是断奶后死亡率,我国平均在10%左右,而荷兰是2.4%、丹麦为3.1%,与他们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1.荷兰与丹麦更重视解决哺乳期与断奶时仔猪所面临的可能风险   1.1初乳摄入量是否充足   1.2管理是否到位   1.3储备能量情况

  2.在荷兰与丹麦,牧场的仔猪面临疾病的风险更小

  ㈡影响母猪、仔猪生产性能的因素

  1.母猪:产仔数连年增加,母猪面临着采食量提升与应激的挑战,能量主要分配在生产初乳、泌乳和维持母猪基础代谢(哺乳期失重)。

  2.哺乳:母猪产仔数增加的同时,低体重乳猪数随之增加。

出生的活仔数与哺乳期死亡率关系

  3.断奶:

  3.1断奶时,免疫力低   3.2断奶后,能量与营养摄入下降   ①断奶后24小时内,只有50%仔猪进食;   ②不进食仔猪中,10%个体,在断奶后48小时,不采食。

  ㈢提升母猪、仔猪生产性能——能量与营养干预方案

  在哺乳、断奶及断奶后,面临的挑战仍然很多,这些挑战,直接影响到乳仔猪的健康、长势。随着产仔数的增加,面临的挑战,不会减少或变得容易。故而,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案,鞥解决所有的挑战。   荷兰纽维德公司,组合高品质的奶制品、易于消化吸收的油脂、先进的奶制品加工设备等,推介的“母猪、仔猪–能量与营养干预方案”,能够在产仔及哺乳期助力母猪,提高乳仔猪健康及哺乳期及断奶后长势。   从试验及实际应用效果能看,该干预方案,能够:   第一、提高母猪体况;   第二、降低1%乳仔猪死亡率;提高50克乳仔猪日增重。大涛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复发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463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