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赖声川戏如人生


白癜风品牌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index.html

七百三十一天之后,乌镇戏剧节在桂花香袭人的古镇深秋如约回归。去年,自年起连续举办了七年的乌镇戏剧节,第一次因为疫情按下了休止符。

每年十月的这场戏剧盛宴都有一个主题字眼,今年的是“茂”。在江南,茂盛有许多具象表达,最形象的是竹笋。这一元素在水乡白墙粘贴着的主题海报上反复跳跃,巧妙地寓意经历两年蛰伏,乌镇戏剧节顽强“茂出”,如笋新生。

李渔,莱辛,迪伦马特……在挂满剧场艺术家面孔旗帜的西栅大街,青石板路上穿梭的游人一抬眼,便与古今中外的戏剧大师们打了个照面。“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笋是怎么出现的?是谁在管这些人像旗子?”赖声川对记者们的“自曝式”反问,将这位乌镇戏剧节发起人、常任总监繁忙而细碎的工作日常利落地展露。

乌镇戏剧节期间的西栅大街

在赖声川眼中,乌镇戏剧节是一个来“做梦”的地方,创作者在梦着,观众也从忙碌的人生中抽离出来入梦。不论待上一天,还是全程10天都浸泡在不见一辆汽车的西栅,人们在一方天地下看戏、吃饭、喝茶,与刚认识的人聊戏剧、聊人生、聊思想。这辈子没看过戏?没关系。甚至没买到票也没所谓,在码头石桥巷陌,余场嘉年华表演随时准备以天为幕。台上台下、幕前幕后,戏剧当然是一个关于人的行业。时隔一年,疫情让在剧场的相会显得分外珍贵,身为戏剧节“主人”之一的赖声川也毫不掩饰兴奋——“没有它的时候,感觉更需要它。”

剧作家、导演赖声川郭延冰摄

讲一个六小时的故事

深夜十一点半,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三号展厅门口逐渐人潮涌动,打破一片宁静。从日落到星辰,这里的观众刚刚结束一场近六个小时的“大”戏,或高谈阔论、或沉浸思忖、或疲惫困顿,三三两两地没入微凉的夜色。这是赖声川为第八届乌镇戏剧节带来的闭幕演出《曾经如是》。在这部堪称剧场史诗的作品里,主演们从喜马拉雅山附近的小村庄跨越太平洋来到美国曼哈顿,再到印度寻找“净土”。漫长的旅程中,三次不可测的灾难让人们直面生离死别,在时间的轮转、生活的偶然中一路探寻思索生命的意义。让上千人在会展中心临时搭建的观众席折叠椅坐上近分钟,绝对是一项巨大的冒险和挑战。从事戏剧创作40年,赖声川仍然在进行新的尝试,这次《曾经如是》的“双莲花池”舞台就让不少人倍感新鲜。区别于观众在这边、演员在那边的传统镜框式剧场,《曾经如是》舞台中央设有吉他形状的莲花池,戏“绕”着座位走。观众身处池中观看表演,沉浸式地体验两百多个角色的人生在咫尺之外展开,在漫长的命运感中因某一幕倏而观照自身。

《曾经如是》的“双莲花池”舞台王开摄

莲花池的灵感来自于年赖声川的一次印度之行。他坐在菩提树下看着信众绕塔,所有人都按照顺时针方向绕着象征神圣的佛塔行走。古老的戏剧源自人类的仪式,通过这种特殊形式,赖声川希望回归最基本的东西——剧场的仪式感。在伯克利大学,他与自己的博士生导师合开了一门“仪式与戏剧”,在这门课程中,仪式的概念涉及让参与人被转化,不仅是表面的,而是内心的变化。“如今我们剧场是否还保有仪式性,还是变成纯粹的娱乐?”作为一部超长巨构,《曾经如是》的叙事结构并不故作高深,在凸显空间感的巨幕视频影像之外,每一场戏都是演员对着观众说一个故事,施展出剧场最简单的魔法。这里有太多在剧场才可能发生的事情:人可以与动物自如地进行跨物种对话,代表“时间”和“偶然”概念的角色从你面前一遍遍走过,你甚至可以从脚步和呼吸判断每个角色那一刻的悲喜。“我说这里是坐上船到了纽约,这里就是纽约,这就是戏剧的魅力,神奇的地方就是靠观众的想象力。”在赖声川看来,剧场的真谛是能够带动观众去思考、感受一些他没有感受过的东西。

时隔两年,经过重新调整的《曾经如是》在第八届乌镇戏剧节开演王开摄

《曾经如是》是赖声川的第40部原创编导戏剧作品。从年创立舞台剧剧团表演工作坊开始,赖声川陪伴了一代戏剧创作者和观众,被BBC誉为“现今最顶尖的中文剧作家”,原创作品不乏人们熟知的《暗恋桃花源》《如梦之梦》《宝岛一村》等经典话剧。在他的早期作品中,政治跟社会是经常被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1298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