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梳理万象方合的作品,可以捕捉到一种温和的“戏剧张力”。所谓戏剧张力,倾向于转译较为具象的场景,是根植于当代语境下的场景阐释,从而为观者提供感悟与想象的自由。而温和,是描募“造境”的手法,是抽离于理性中的一丝感性,“温和”与“戏剧性”共同构成了我理解的张元力的设计语言。—编者按
△左右滑动查看万象方合设计案例
01:《雅达阳羡溪山松下社区》,流淌的自然诗意
02:中海大城,《布达佩斯大饭店》浪漫戏剧感
03:老三届,大卫霍克尼的“大水花”
乌镇雅园临溪院
被称为中国养老地产“神盘”的乌镇雅园,是雅达集团在乌镇布局的养老小镇,温婉水乡中,传统中式建筑风格与江南园林共同筑就出天人合一的颐养住区。乌镇雅园临溪院,作为乌镇雅园的收山之作,主打带院落的单层别墅,由万象方合担纲其归家大堂和户型样板间的软硬装设计。
如果用温和的“戏剧性”去解读乌镇雅园临溪院项目,那便是张元力汲取宋代美学生活片段为灵感,将宋代人文画“画意不画形”的“理趣”为现代空间所用,践行东方哲思与当代审美贯通的思考。但它依旧主张设计为生活服务,并且伴随着对人、空间和自然的推敲,达到设计与生活的知行合一。
归家大堂
在当代语境下,根植宋代美学的意向
△归家大堂建筑外观
△归家大堂内景
归家大堂,作为“社区客厅”的功能属性,也是业主归家的“第一空间”,如此,它被赋予的场所精神愈发明晰:放下外界的纷扰繁杂,归于一处安静、闲适的舒缓地带。呼应建筑形制与苏式院落,且目标客群为中老年人群,设计以中式风格定调。在这样的命题下,如何演绎区别于当下符号化的中式风格,从更根源的生活美学层面来表达东方审美,以接近“被感知、不可见”的宋式美学,是设计师张元力对本案贯穿始终的设计思想。
《文会图》
《文会图》描绘了宋代文人雅士会集于庭院饮酒赋诗的场面,虽是一幅人物画,却呈现出对园林、家具、服饰、发式、茶事器具等事物的细节描绘,为观者打开了一条视觉性的“接近”历史真相的通道。
设计师以画中场景为灵感,截取片段,融入当下,将其剪影、重叠;取宋画“工笔”笔墨,结合西方极简主义,打造出院落大宅的线性层次,勾勒出颇具现代感的空间形态。
△进入归家大堂的第一视角
步入大厅,中轴对称式的排布弥漫着中式宅邸的气质,铺垫一份归家仪式感。
△内部线性结构
简洁的立面与顶面确立空间硬朗的骨架线条,天花板铺装柔软的米色壁布,从材质和颜色上柔和空间调性。空间中使用的夹丝玻璃、莱姆石石材、铜合金,则强化了现代中式特质。
颜色,依旧是最直观的感受来源。设计取《文会图》中天青、柳染、水绿、藕合、棕茶,融合宋代山水写意,在软装上进行着墨渲染、转译表达,组合出一幅风雅宋韵的当代生活图景。
汝窑的天青色凝练出宋代美学气韵,沉稳中性的棕茶色系地砖打底,水绿点缀空间亮色,经过现代西方变形、极具中式特色的圈椅、边几则做了关于古、今、东、西的融合与呼应。仔细观察,挂画、艺术品,靠垫和地毯皆显现出山水意趣,一首轻柔的宋代人文曲调,在和谐的氛围中,彰显出朴实淡雅的审美主张。而看似轻盈的宋代美学意境,得益于万象方合软硬装一体化的设计体系,在设计的效果图阶段到最终呈现,软装从家具、布料、靠包,到花器、盆景,确保还原度高度一致。后期看不到的“工法”正是张元力团队的核心竞争力。
户型
生活片段的诗意表达
△户型样板间内景
从归家大堂到户型样板间,场景过渡到更为私密的人居活动场所。设计风格一脉相承,但空间情绪愈发内敛生活化。亭台水榭,半山半亭,水石映画。客厅与户外相通,引光与自然入室,室内外的相互渗透,映照出人与自然的沉浸共鸣。
△室内外的空间联动
人字屋顶首先带来“庇护”感。表象在设计,实则为感悟生活。居住环境应满足日常琐碎,摒弃传统的“为生活而生活”的布局,设计注重动线、协调感和生活方式的契合度,厨房、餐厅、书房等功能彼此毫无阻碍,容纳各种形式的日常片段,让生活更具可变性。
沙发与长塌比邻而置,像漂浮在天青色地毯上的小岛,与随意组合的茶几共同勾勒出自由的对话区。从细节处映射乌镇水乡的碧波潋滟,与江南气质最为协调。
△金属收边的圆形餐桌克制而优雅,精选的餐具和花器,也能随着时间与人的摩挲,呈现出愈发润泽的光辉
△主卧房
设计将卧房着墨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连绵群山晕染于墙面,烟波浩渺,深远的意境中写照出南国水乡的清雅。区别于传统布局,设计超越家的制式,将地下一层作为可休闲娱乐的家庭厅,既拥有一层的敞亮、通透、自由铺陈,又为家人们的爱好留下余地。这里是老人的“第二个家”,也是与家人情感维系的地方。时而与家人共进晚餐,时而享受膝下同欢。出自《庄子·人世间》的“乘物以游心”,隐喻脱出凡尘俗世而获得精神自由,运用在空间中,便是空间不受一切事物所累,人在其中,可得一份宁静自在。至此,一曲晚年倦歌暂时收尾,生命的哲学与空间的精神主张高度契合,是谓超然物外。
△地下一层家庭厅
在两宋绘画研究的书籍《真·情·理》中,孔涛有一段这样的阐述:范宽在其漫长的艺术实践中,逐渐领悟了师前人(师古)—师自然(师物)—师心之间的境界递进关系。不同流派的艺术都具有其内在的特殊艺术法则和规律特征:不囿于古人成法而能推陈出新,在推陈出新的必经之途是重回自然的艺术源头,即师法自然造化之真,继而可“师诸心”。是通过“览其云烟惨淡,风云阴霁,难状之景”而达到的“默与神遇”,即“物我合一”、”心物一体“。
撰文:高大壮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12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