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500多岁的广济桥,藏着多少故事度看杭


在京杭大运河沿岸,有不少历史文化名镇,而这些声名日隆的古镇中,塘栖是不可或缺的一座。

千年古镇塘栖,具有典型的水乡风貌。它的老街、窄弄、长桥、河埠,与古老的大运河浑然一体。虽为“江南十大名镇”之首,但若与名声在外的乌镇、周庄、同里相比,同为水乡古镇的塘栖如今稍显“低调”。

但它毕竟拥有千百年的历史文脉,当你沿着宁静的运河逆向时光,依然能追溯到它曾经的富庶繁华。

塘栖众多的老桥中,广济桥无疑是经典中的经典。如果坐水上巴士,从武林门的巴士码头出发,一个多小时,下船便能看到此桥。

这座七孔石桥,又名碧天桥,俗称长桥,全长78.7米,从南岸走到北岸,多级台阶,需要3分钟左右。至今,广济桥在京杭大运河上已经跨越了多年,承载了许许多多人与事的变迁。

江南水乡多富庶之地,彼时,塘栖周边有临平的丝、麻,笕桥的药材,瓶窑的陶瓷、竹木……但是,临平所在的上塘河水位不稳定,瓶窑、安溪所在的苕溪水量。

于是,“河宽二十丈”处于大运河主航道上的塘栖,自然就成了苏、沪、嘉、湖的枢纽和结点,历朝历代,塘栖均为杭州市的水上门户,这也为广济桥的修建提供了条件。

广济桥的建造年代可以根据所用石材加以佐证。明代的金属器具还不够坚硬,只能开采相对质软的石头,像广济桥所用的红土石,就属于那个时期开采的,绍兴一带有很多类似的古桥。到了清代技术提升才能开采到相对质硬的青石,现在的广济桥,虽然修缮过很多次,也就桥面栏板的部分有些青石板,其他的95%都是红石。

至于广济桥的来历,还有一段历史故事:据考证,广济桥原址有一古桥,名“通济桥”,有赋记曰:“唐栖南北通衢也,跨溪有桥,额曰通济。肇自前代,漫不可考,久益倾圮,往来病之。”

现在的这座广济桥,是明代弘治二年(年)始建的。老底子的塘栖人,都会说这样一个故事:

运河穿塘栖而过,镇城被分成水北、水南,两岸往来只能以船渡河,一碰到恶劣天气,渡河相当危险,一不小心就会翻船,百姓淹死不少。

有这样一位寓居塘栖的宁波商人叫陈守清,经常要在宁波、杭州、苏州等地奔波。他走的是水路,塘栖是他的中转休憩处。某日黄昏,他在此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突然听到运河里嘈杂声四起,转头一看,原来是风浪太大,将渡船掀翻,一船的人说没就没了。

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于是,作为外乡人的陈守清,做了个重大的决定,了断财源,抛妻别子,四处化缘,筹集修建经费。最终这事惊动了皇太后,皇太后当下拿出几百两银子带头捐钱,随后皇太子、大臣们都纷纷效仿解囊相助。

最后,由明朝政府出面修建了这座泽被后世的广济桥。这个故事并非民间传说,而是有多种不同的文献记载。正是这个故事,为运河的文化内涵注入了浓重的一笔。

广济桥的魅力,还在于它的自身,桥两岸的水北街、水南街,至今留下不少历史文化遗迹。

从年开始,塘栖的水南、水北历史街区做了一番综合整治,街区内保留了很多明清时期塘栖的典型建筑。比如现在去塘栖的水南街,很多人会发现,有一种带屋檐的走廊,这就是塘栖有名的下雨天淋不湿的“檐廊”,下面是一排“美人靠”。

其实老底子这个美人靠叫米床,当时的塘栖是浙北一个重要的粮食中转站,江苏、安徽等地的大米要先运到这里再送去杭城。很多卖家就把米的样品放在米床上,成交了,就整船拉走。

行走在今日的塘栖,运河流水依旧,广济风韵犹存,临水而坐,浮光掠影之中,恍若可见塘栖曾经的辉煌。

来自:杭州文广旅游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yb/123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