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大肠杆菌病
鸭大肠杆菌病是指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全身或局部感染性疾病,主要有大肠杆菌败血症、腹膜炎、生殖道感染、脐炎、输卵管炎、气囊炎、蜂窝质炎等。
一、病原
病原为大肠埃希氏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可在麦康凯琼脂上生长形成红色菌落。大肠杆菌根据其菌体抗原、表面抗原和鞭毛抗原可分为多种血清型,对鸭常见的致病性血清型有O1、O2、O3、O73、O78、O等。该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不强,常用消毒药很容易将其杀灭。
二、流行病学情况
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以2—6周龄多见。病鸭和带菌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还可通过伤口、生殖道、种蛋表面污染途径传播。被该菌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埃、工具等均是传播媒介。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以寒冷的冬春季多见。成年鸭和种鸭主要为零星发病死亡,商品肉鸭病死率可达50%左右。
三、症状与病变
卵黄囊炎及脐炎型发生在新出壳鸭,主要表现为脐部肿大发炎,卵黄不吸收,腹部膨大,多在几日内死亡;眼炎型多见于1—2周龄雏鸭,结膜发炎,流泪,有的有角膜混浊,眼有脓性分泌物,可粘合上下眼睑;败血型多见于1—2周龄幼鸭,常突然死亡,病鸭可见精神食欲下降,渴欲增加,羽毛蓬松,缩颈闭眼,腹泻,喜卧,有的出现呼吸道症状,眼鼻常有分泌物,病程一般1—2天;浆膜炎型,常见于2—6周龄肉鸭雏,精神食欲均不佳,气喘,甩头,眼和鼻腔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缩颈闭眼,嗜睡,部分有腹部膨大下垂症状,病程2—7天;关节炎型,多见于7—10日龄雏鸭,可见一侧或两侧跗关节肿胀,跛行,食欲下降,常3—5天内死亡。此外还有脑炎型—呈现神经症状;肉芽肿型—逐渐消瘦、腹泻;生殖器皮炎型等等。
病变随各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比较典型的病变有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肝脏可见肿大,青铜色或土黄色,浆膜上有一层纤维素膜覆盖,有时有散在的坏死灶或出血点;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心包粘连,心包囊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物。其余还有:卵黄囊水肿增厚,卵黄的吸收不良与变质,喙、脚蹼常干燥;关节的肿胀发炎,内有纤维素性关节液;眼结膜炎病变;脑膜充血、出血;实质脏器粘膜及浆膜上的菜花样肉芽肿;生殖器官炎症、变形、变性等病变。
四、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怀疑大肠杆菌病,确诊需进行病原分离鉴定,主要可做麦康凯琼脂的分离培养,然后可进一步做生化、定型实验。
五、防治
由于大肠杆菌广泛存在于动物体内和外环境中,因此对其的防制应采取综合措施。
1、对商品肉鸭必须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及其卫生,并采取全进全出制度。
2、种蛋的孵化要做好消毒工作。
3、免疫接种,由于大肠杆菌血清型复杂,使用的疫苗应为混合血清型疫苗,最好是能鉴定出本场大肠杆菌血清型,使用相同型疫苗。
4、药物防治
多种抗菌药对大肠杆菌都有较好疗效,但很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在预防时应定期轮换用药,在治疗时最好先做药敏试验。另外对气囊炎、肝周炎、卵黄性腹膜炎等出现较严重病变的,抗菌素疗效很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68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