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裘沛然
治疗心律不齐经验方
[方剂组成]
炙甘草30~45g,党参12~24g,生地30g(有时合用熟地30g),桂枝9~15g,阿胶9~15g,麦冬12~15g,麻仁10~12g,大枣7枚,生姜3~4.5g。
加减:气虚甚者,党参易生晒参或西洋参;胸闷,加丹参30g;心悸怔忡,加龙牡、磁石;睡眠不好,加远志、柏子仁、枣仁;心律不齐,加苦参、黄连。
[组方分析]
本方是《伤寒论》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著名方剂,又名“复脉汤”。先生用治疗心律不齐,或心肌炎,或各种心脏病,辄取良效,屡见不鲜,故十分推崇此方。
此方阴阳兼顾,动静结合,刚柔相济,为立方之楷模。《伤寒论》方称经典方,于此可见一斑。先生喜用此方,绝非偶然。炙甘草汤原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多为感染性疾病,“脉结代”为心律失常之症。据此似对外邪犯心的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律不齐较为适合。对时间较长的心肌炎后遗症,疗效不太理想。先生用治其他心脏疾病主要以此为基本方,在剂量方面有一定调整。
方中主药是三味——炙甘草、生地、桂枝。甘草养心气,生地益阴血,桂枝助心阳。气—血,阴—阳,皆兼顾及,且可互制互成。故三味剂量可加重。有报道,甘草30~60g,生地可用至g,桂枝可达30g。但若有浮肿、便溏、脘腹胀泻者,生地、甘草剂量酌减。心动过速重加苦参,心动过缓可加附子。有报道用“三参汤”即苦参、丹参、党参治心律不齐,可参。也有用常山治心律不齐的报道,但常山有涌吐作用,服用后易产生胃肠道反应。
[病案举例]
年1月先生治疗某区政协领导蔡某,患心房颤动,引起原因不明,服下列方后明显好转。
主诉:胸闷、心悸半年。
现病史:半年前因出差劳累而出现胸闷不畅,心悸不安,在外院心电图检查为心房颤动。口服西药疗效不显,而求治于中医。诊时见患者面色苍白无华,胸闷短气,心悸怔忡,神疲乏力,纳食尚可,便调寐安。舌苔薄白,脉细而结代。
辨治:痰浊、瘀血凝结胸部,胸阳失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心神失宁。治拟温通心阳,化痰理气,活血通络。
处方:炙甘草20g,川桂枝18g,干地黄30g,麦冬15g,阿胶9g(熔化后冲),仙灵脾15g,麻仁泥15g,党参30g,大丹参24g,煅龙骨齿各24g,牡蛎30g,川连12g。
上方加减服药2个月左右,胸闷、心悸大有好转。来院复诊时胸闷、心悸基本消失,偶尔清晨起身有轻度胸闷出现,但瞬间可除。切脉察之,脉律亦齐。
按:室性期前收缩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功能性见于情绪激动、紧张过度、疲劳或饮酒、吸烟、饮茶过多;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炎、心肌病、心功能不全以及各种感染、药物等均可引起。临床表现以心前区不适、心悸、胸闷等为主。中医辨证以气虚、阳虚、阴虚、气滞、血瘀为多见。本例患者以心阴阳虚损为主,夹杂痰浊、瘀血,故裘沛然以炙甘草汤加减主之,取效明显。先生治各种心律不齐及心脏病常常应用炙甘草汤原方加黄连。并认为原方较加减为好。黄连据现代记载有抗心律失常之功,用量较大,9~15g(现代有黄连素治心律失常之用)。用麻仁有养血之功,并不在于通便,故通常不减,对体虚便秘者尤宜。若便溏次数多者忌。生地、桂枝用量宜大。生地30~60g,桂枝9~40g,甘草30~60g。(柯雪帆先生认为用鲜生地拧汁更好)活血加丹参,心悸加重镇药龙牡、远志等,热甚加黄连。原书有以清酒和水煎,现可用黄酒半斤煎汤。
本文选自《海派中医内科丁甘仁流派系列丛书——裘沛然学术经验集》,人民卫生出版社,作者:王庆其。转载请注明出处。
急性乳腺炎,一针就能好I导读: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内关穴还可用来治疗急性乳腺炎初起,可见此穴确实有理气通络的作用,如果一针就能扎好,那可方便多了!PS:内关穴的取穴法,大家看看王居易老师的!
针刺内关穴治急性乳腺炎
作者/关松
急性乳腺炎多发生于产后1~2个月的哺乳期妇女,以初产妇患病率较高。当前多以西医抗炎治疗为主,需数天方可治愈。而大多数哺乳妇女又畏惧西药对婴儿的影响,故多不希望应用西医治疗。对于未化脓者,笔者十几年多以针刺治疗为主。此法止痛快,操作简单,消除症状绝不亚于抗生素,且不良反应极少。在笔者当兵期间就用此法治愈一患者。故作为基层医生,很有必要掌握和运用此法,亦可在运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配以针刺内关穴法,其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
取患侧手臂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先确定内关穴部位,皮肤消毒后,将毫针快速刺入皮肤,进针到一定深度,待得气后,反复捻转提插几次以加强针感。并在行针的同时,令患者轻轻按压乳房肿痛部位,待疼痛减轻时,留针20~60分钟。在留针过程当中,可反复运针4次或5次。一般针刺1次即可治愈。(注:本穴针刺较为敏感,需视患者耐受状况施以行针)
例1.治一患者,经西医抗生素治疗2天仍发热肿痛,来诊后停用抗生素,即取针刺内关穴的方法,入针行针10余分钟,疼痛即明显减轻,留针约50分钟疼痛消失。再配以中药蒲公英50克,陈皮6克,甘草10克。3剂,服完即痊愈。
例2.笔者之妻,产后月余患乳房胀痛,触摸有块,即采用针刺内关穴法,出针后即无任何不适。
内关的取穴方法
作者/王居易
内关是临床常用穴。按骨度分寸法,内关位于腕横纹上2寸,但骨度分寸法只能给医生一个大概的位置。
这个穴位,书上说的是腕上2寸,两筋间。但认识穴位,必须循摸审视,我大概用了半年才认识了内关穴。
在大约20世纪60年代,我给一位胸闷、胸憋的患者扎内关,得气至手指,病人说:“我的胸开了。”我奇怪这个穴位怎么这么厉害,便坐下来仔细审视内关,也是腕横纹上2寸,没有什么区别,但印象非常深,回家记了临床笔记。
但第二诊扎的时候病人只感觉胀。我坐那儿瞧那个点,按原来的针眼扎,也不行。内关为什么没有了?这给我的刺激很大。
第三次,我就仔细摸了。病人说:“就是那个地儿。”然后又出现了第一次的针感。
因此找内关时,先找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而且,在腕横纹上2寸左右,有一条静脉从尺侧到桡侧横向穿过两条肌腱,内关位于此静脉的上缘。因为每个人的解剖结构不尽相同,所以此静脉可在腕横纹上大于2寸或小于2寸的位置。
若此静脉不明显,还可从大陵往上循推到第一个凹陷处,内关就在凹陷中的缝隙。进针时要在静脉的上缘或在静脉和肌腱的交叉处,靠近桡侧腕屈肌的内侧。此静脉和肌腱边缘的缝隙就是经络,经络位于皮、脉、肉、筋、骨之间。
——《王居易针灸医案讲习录》
本文摘自《杏林阐微——三代中医临证心得家传》,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编著/关松。转载请注明出处。
穴位=中药,穴位药性揭秘!!!解表类
一、合谷配复溜—麻黄-
二、大椎—桂枝-
三、太渊—紫苏叶-
四、风门(灸)—羌活-
五、风府—防风-
六、天柱—藁本-
七、风池(泻)—薄荷-
八、少商(点刺出血)—牛蒡子-
涌吐类-
一、手四穴(针出血)—食盐-
二、內关(补)—藜芦-
泻下类-
一、阳陵泉(泻)配足三里(泻)—大黄-
二、丰隆(泻)—火麻仁-
三、中脘—巴豆-
清热类-
第一节清热泻火类-
一、曲泽(针出血)—石膏-
二、神门(泻)—栀子-
三、上脘(泻)—淡竹叶-
四、睛明(泻)—决明子-
第二节清热凉血类-
一、神门(泻)配太冲(泻)—犀角(用代用品)-
二、十二井穴(针出血)—牛黄-
三、大陵(泻)配曲泉(泻)—鲜地黄-
四、金津、玉液(俱针出血)—玄参-
五、间使(泻)—牡丹皮-
六、行间(泻)配中极—赤芍-
七、鱼际(泻)配太溪(补)—地骨皮-
第三节清热燥湿类-
一、合谷(泻)—黄芩-
二、神门(泻)配曲池(泻)—黄连-
三、委中(针出血)—黄柏-
四、行间(泻)—龙胆-
五、上廉(泻)—苦参-
第四节清热解毒类-
一、足临泣(泻)—连翘-
二、少冲(针出血)—山豆根-
化湿类-
一、胃俞(灸)—藿香-
二、足三里(泻)配三阴交(补)—苍术-
三、足三里(泻)—厚朴-
四、膻中(灸)—白豆蔻-
五、三阴交(泻)配隐白(补)—砂仁-
六、阴陵泉(补)—草豆蔻-
利水渗湿类-
一、內关(泻)配三阴交—茯苓-
二、水分(灸)—猪苓-
三、涌泉(泻)—泽泻-
四、大敦(灸)—车前子-
五、胆俞(泻)—茵陈-
六、膀胱俞(泻)配委中(泻)—滑石-
七、脾俞(灸)—薏苡仁-
八、太溪(泻)配风市—防己-
九、少泽(泻)—木通-
十、小肠俞(泻)—瞿麦-
祛风湿类-
一、风府(泻)配风市(泻)—独活-
二、大敦配阳陵泉—五加皮-
三、阳陵泉(泻)配三阴交(补)—木瓜-
四、足三里(灸)配环跳—秦艽-
五、环跳(泻)—海桐皮-
六、大杼—虎骨(用代用品)-
温里类-
一、神阙(灸)—附子-
二、隐白(补)—干姜-
三、关元(灸)—肉桂-
四、阴陵泉(灸)配三阴交(灸)—吴茱萸-
五、中脘(灸)—高良姜-
六、曲泉(灸)—小茴香-
开窍类-
一、十宣(针出血)配四关—麝香-
二、水沟—石菖蒲-
安神类-
一、大陵(泻)—朱砂-
二、心俞(泻)—琥珀-
三、复溜(补)配颈百劳—牡蛎-
四、涌泉(补)—柏子仁-
平肝息风类-
一、肝俞(泻)—石决明-
二、百会(泻)配太冲(泻)—天麻-
三、足临泣(泻)—白蒺藜-
理气类-
一、中脘(补)配胃俞(灸)—橘皮-
二、脾俞—大腹皮-
三、天枢(泻)—枳实-
四、章门(不补不泻)—香附-
五、天枢(灸)—木香-
六、俞府(灸)—沉香-
理血类-
一、隐白(泻)—三七-
二、阴陵泉(泻)—白茅根-
三、气海(灸)配三阴交(灸)—艾叶-
四、曲池(泻)配三阴交(泻)—川芎-
五、内关(泻)配阳陵泉—乳香-
六、支沟(泻)—红花-
七、血海(泻)—延胡索-
八、太冲—五灵脂-
九、肩井(泻)—牛膝-
十、大肠俞(泻)—桃仁-
补益类-
第一节补气类-
一、神阙(灸)配气海—人参-
二、膻中(灸)配隐白(补)—黄芪-
三.公孙(补)配三阴交(补)—山药-
四、三阴交(补)—白术-
五、足三里(补)配三阴交(补)—甘草-
第二节补阳类-
一、命门(灸)—鹿茸-
二、肾俞(灸)—肉苁蓉-
三、腰阳关(补)—锁阳-
四、肾俞(补后灸)配阳陵泉—杜仲-
五、悬钟(补)配中极(补)—菟丝子-
第三节补血类-
一、中极(灸)—熟地黄-
二、太冲配肝俞—白芍-
三、肝俞(灸)配脾俞(灸)—当归-
四、肺俞(灸)—阿胶-
五、肝俞(灸)配肾俞(灸)—拘杞子-
第四节补阴类-
一、鱼际(泻)配足三里(补)—沙参-
二、膏盲(灸)—麦冬-
三、大杼—桑寄生-
消导类-
一、中脘(补)配足三里(泻)—莱菔子-
二、三焦俞(泻)—山楂-
三、申庭—麦芽-
四、痞根(灸)—阿魏-
第16章化痰止咳类-
第一节温化寒痰类-
一、中脘(灸)配足三里(灸)—半夏-
二、丰隆(泻)配中脘—天南星-
三、中府(泻)—桔梗-
四、尺泽(泻)—白前-
第二节清化热痰类-
一、经渠配风门(泻)—前胡-
二、支沟(泻)—瓜蒌-
三、云门(泻)配水分(灸)—葶苈子-
四、哑门—竹沥-
第三节止咳平喘类-
一、肺俞(泻)配气海—杏仁-
二、痰喘(灸)—紫苏子-
三、中府(泻)配肺俞—紫菀-
收涩类-
一、肾俞(灸)配申极(灸)—山茱萸-
二、尺泽(泻)配太溪(补)—五味子
带状疱疹治法全罗列(俗称“生蛇”)方法:病灶局部常规消毒.用梅花针扣刺疱疹及病变范围,皮肤微出血.然后用闪火法拔罐.拔出红黄相间的液体.消毒卫生纸擦净.注意:1.毒液一定要拔净,一次拔不净,要反复拔,直到干净为止.2.病变部位一定要拔严,不留空位.
说明;1.用本方法治疗完毕后,立刻止痛.有的患者病变部位被衣被接触即疼痛难忍,但是在拔罐过程中,只有轻微的拔罐造成的抽吸感.2.病变部位糜烂的,不需梅花针扣刺,直接拔罐既可.拔完后,用红外线烤干.3.有的部位用拔罐无法操作时,可用10---20毫升的注射针管,切去头部,对准病变部位,抽吸针柄,可起到和拔罐同样的效果.现在则用真空拔罐代替.4.操作完毕后.我一般不再消毒处理.也无感染的病例.但是,为了操作规范,请大家在运用时,自己掌握.5.此方法优于其他方法.我治疗将近例,均一次治愈.
该病是一种同时损及神经和皮肤的病毒性疾病。病毒侵入周围神经后,皮肤上出现簇集成群的栗粒至绿豆大小红丘疹,1-2天内迅速演变成圆形水疱。灼热刺痛,痛如火燎,夜南乘寐,伴有口干口苦,溲赤便秘结,脉弦数,舌质红,苔薄黄或干黄。其特点是疱疹沿神经走向陆续出现,只在身体一侧发病,不越过躯体中线,属中医蛇串疮范围。
有的带状疱疹患者,出现皮疹时间较晚就容易被误诊;如上肢的疼痛误诊为颈椎引起的臂丛神经痛;胸部的阵发性疼痛误诊为冠心病或肋间神经痛;腹部的剧烈疼痛因缺乏明显的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体征,误诊为胆结石.胆囊炎及泌尿系结石或肠痉挛等。头部的疱疹出现前,患者先感到偏头痛.眼痛.结膜充血.流泪视物不清等症状,而误诊为青光眼或其他眼疾;耳部的疱疹因先期耳鸣.听力下降.眩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易误诊为颅内疾患。
带状疱疹患者如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得当,可造成多种危害,患者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病痛,发生耳部的带状疱疹常伴随内耳功能障碍,当累及膝状神经节时可发生面瘫,眼部的带状疱疹可引起眼球各部的记性炎症,因瘢痕形成而招致失明。躯体患带状疱疹,皮肤表面复原后,内部肌肉组织.神经都有长时间的胀痛和跳痛感。
带状疱疹最佳治疗期,是小丘疹出现7天内治疗,方法是内服.外涂。“千万不可采用烤电.针刺(特别是火针).放血.拔罐等治疗方法。”
患病期间,病人要保持情绪稳定,不急不燥,不要喝酒和吃辛辣食物,不要吃牛羊肉.海鲜之类发物,不要用液体清洗患部,尽量将患部暴露在外,不要同婴幼儿接触,因为带状疱疹是病毒性疾病会传染给婴幼儿,导致婴幼儿出水痘。如没有治疗方法请尽快与我联系。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验方十八则带状疱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的一种急性皮肤病,中医称之为“蛇串疮”、“缠腰龙”等。现将临床上常见的18则验方介绍如下,患者可酌情选用,常可取得满意效果。
1鲜马齿苋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鲜马齿苋克,洗净后,切碎放入蒜臼内,捣成糊状,涂敷患处,每日2次,经临床治疗多例,均在2天内治愈,本方对刚刚出现的带状疱疹,疗效满意。 2鲜无花果叶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新鲜无花果叶适量,将上药洗净擦干,切碎捣烂,置瓷碗中,加适量食醋调匀成稀泥状,敷于患处,待药干后更换,经临床治疗20多例,均在1~2天内痊愈。 3鲜半边莲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鲜半边莲适量,洗净后捣泥状,敷于患处,盖上纱布固定,若药干时用冷开水湿润之。每日换药1~2次。亦可将鲜品捣烂绞汁,不时外搽患处。经临床治疗几十例,效果显著,轻者2~3天,重者7天痊愈。 4蛇葡萄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将蛇葡萄根切成短棒状,水煎后剥去外皮,取下黄白色的内皮,除去木质部,切碎加水0毫升,煎沸后用微火再煮60分钟,然后用铜药罐将煮烂的内皮捣碎,再煎煮30~60分钟,待形成糊状物即可,用时先清洗局部,再涂搽2%龙胆紫液,干燥后将蛇葡萄糊状物涂抹在灭菌布上,敷贴于皮损处,绷带包扎,每日1次,经临床治疗40多例,在4天内全部治愈。 5金挖耳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鲜金挖耳适量,用口嚼烂后敷于患处,一般用药5~7日即可痊愈。 6当归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当归适量,将当归晒干研粉,依年龄大小每次0.5~1克,4~6小时服1次,或用0.5克当归浸膏片内服,每次2~4片,4小时1次。共治疗儿童带状疱疹54例,服药1天止痛的有22例,2天止痛的有32例,带状疱疹一般在服药第3天有部分枯萎,未再发生新疹,第4天结痂,由于当归性味温燥,本方只适用阴寒内盛患者,对火热亢盛者忌用。 7地梢瓜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鲜地梢瓜全草克(干品克),将上药放入沙锅内煮沸20分钟,去渣,乘药液热时熏患处,稍凉即洗患处。若皮肤有破损者洗后擦干,可涂1%龙胆紫液或儿茶粉,每日2~3次,至愈为止。 8金果榄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金果榄1个,去壳取其内核,在盛有食醋的大碗内反复磨研,待药汁磨成灰黄色后,用无菌棉球渍上药汁,涂泡疹上,每日4~6次,不需包扎,经治疗十多余例,获满意效果。 9王不留行糊剂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王不留行适量,文火焙干呈黄褐色(或爆花),以不焦为度,研成细末,用鸡蛋清调成糊状,涂抹患处,每日2次,经临床治疗30多例,全部治愈。 10升麻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升麻30~50克,煎浓汁,用纱布蘸药汁湿敷患处,保持局部湿润,同时禁食生姜、大蒜、辣椒、鱼、蛋等辛辣及发物,一般3~5天痊愈。 11地龙外用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地龙适量,将地龙烤干研粉,加适量麻油调均涂于患部,一般用药5分钟就能止痛,3~4天痊愈。 12鲜蚯蚓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挖出韭菜地蚯蚓适量,放在冷水中游动2小时,使蚯蚓排出腹内泥土,洗净后捞出放于干净的碗内,加入适量白糖,放1小时后,蚯蚓全部溶化,治疗时将溶化的蚯蚓液敷涂患处,立刻产生清凉止痛感觉,每日涂5~6次,2~3天即可痊愈。 13血余炭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血余炭10克,以天然粗黑者为佳,点燃使其充分燃烧,令通赤,研为细末,蜜封,贮有色瓶中,用时取麻油调为糊状,外涂患处,无须包扎,一日1次,一般1次痛止,两次可痊愈。 14扛板归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新鲜扛板归全草20~克,将上药捣烂加醋调和成泥状,敷于患部,然后在其上用干净塑料膜剪成带状覆盖药面,用胶布固定,一日换药1~2次,经临床治疗几十例,均在5天内痊愈,无神经痛后遗症。 15桑螵蛸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桑螵蛸适量,放锅内文火烧焦,研成细末,加香油适量调匀,用羽毛涂患处,每日3~4次,经临床治疗30多例,全部治愈,一般1~2次即可痊愈。 16六神丸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六神丸适量,研成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直接将药糊涂于患处,以能全部遮盖住皮损为度,若溃烂流水,可用药末直接撒于患处,每日3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17云南白药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云南白药适量,将云南白药粉加白酒调成糊状,涂于患处,每日3次,同时服用云南白药粉每次0.3克,每日3次,经临床治疗多例,一般2~3天即可痊愈。 18季德胜蛇药治疗带状疱疹 〖用法〗取季德胜蛇药片适量研成细末,水调糊状涂于患处,每日早晚各1次,经临床治疗多例,均在2~4天内痊愈。
传承风水智慧,风生水起赢天下
如果你的运势不理想,身患重大疾病。情感婚姻、事业财运等不好,记住大先生的话:调理是硬道理、风水就在我们身边!
今天的风水知识就为大家讲到这里!若你有家居风水的任何问题,都可以添加天罡风水大师大先生的白癜风怎么会得白癜风专科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4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