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苏杭游记乌青水龙会与晴耕雨读


苯酚的价格一般是多少 https://m.39.net/disease/a_6990869.html

乌镇的房子大部分是木质结构,且是连在一起的,火灾就成了这些老建筑最严重的威胁。当然这也难不倒聪明的乌镇人,他们在房子间筑起一道道封火墙,以砖砌成的高墙,可以有效遏制火势的蔓延。人们不但重视防火,更重视救火,走在街中,我看到一处上锁的门廊,顺着隔离的拇指粗的铁条向里望去,里面有不少器械,还有水桶,铁锹、钩枪等物,有个长杆器械上标着“铁制抬龙”四个字。

这就是乌青水龙会,相当于现在的消防。乌青指的是河东的青镇和河西的乌镇,新中国成立之后,两镇合二为一。水龙会是古代居民自发组织的救火队,队员都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每当有火灾发生,队员们就敲锣打鼓喊救火,附近的百姓就会赶来支援。居民靠近小河,取水极为便利。灭火的水柱犹如一条水龙,又因旧时传说龙王掌管雨水,故名为水龙会,十分贴切。

里面陈列的灭火设备,是民国时期遗留下来的,主要功能,就是利用杠杆原理抽水灭火。以前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就会举行水龙会,即消防演习。几个人一组的进行比赛,还要在水中放一些染料,颜色漂亮,射程远的就为胜利者。

看来,古人也知道防火和救火的重要性,因为一不留神着火,会倾家荡产。故现在不管开业或者办公司,都要去消防队办手续的。想来,乌镇的古人是走在了我们前面的。

沿街继续前行,见临街一处木楼门楣上,悬着“晴耕雨读”的匾额,电视剧《似水年华》中的古镇文化馆即取景此处。清末民国时期的建筑,有一百年左右的历史,房屋是用水杉木制作而成,水杉有防潮性,但却不防蛀虫,所以上面刷了一层桐油,桐油可保护木质不受外力影响,在季节变化和温、湿度变化影响下都不开裂、不变形,所以房屋的颜色比较深,保存的年代也比较长。大门是用一块块木板做成的,称为“排门”,白天把门板拆下,晚上装上。有的人家大门外边还有第二道门,称为“腰门”,主要是防止小孩子乱跑的,也可以把猫和狗关在外面,保持整洁。

在这样一处老房子内,午后临窗读书,窗外云卷云舒,树影摇曳,光影透过镂花的窗棂,映照在室内的桌椅和案几上的线装书上,是一番淡雅悠远之景。

晴耕雨读,即“晴天耕种,雨天读书”的意思。乌镇人杰地灵,乌镇自宋至清千年时间里出贡生人,举人人,进士及第⑥4人,另有荫功袭封者人。近代更是出了蜚声中外的文学巨匠茅盾,这一切,都与此地热爱读书的社会风气分不开。

这里千年积淀的人文环境与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的剧组来此拍摄。(年)就在这晴耕雨读里上演了一出《似水年华》的爱情故事。剧中由黄磊扮演的男主角“文”就在这里生活,从事古书修补工作,并与刘若英扮演的女主角“英”在此相遇、相知、相爱。老宅里至今还保留着这部电视剧使用过的一些道具,主要是一些道具书。

刘若英也因为这部戏开始和乌镇结缘,陆续又有几部作品在乌镇拍摄,如“心中有鬼”、“她从海上来”等。现在,刘若英是乌镇的形象代言人,她非常喜欢乌镇,她的气质也和乌镇非常的吻合。

晴耕雨读是以前姓张人家的房子。也是大户人家,砖雕门楼非常精美,仙人走兽样样齐全,还刻有“凤穿牡丹”的图案,表达的是希望多福长寿的愿望。

对面是一个河埠式的码头,旧时居民在这里乘船出行。河水四通八达,连通着京杭运河与五大水系,古代的读书人就是从这里坐船进京赶考,老百姓也是从这里出行,早晨离开,晚上归来。走在老街上,我突然发现,房屋有不同程度的倾斜,但这些屋子还是使用至今。问导游,她说是因为使用了一种古老的加固技术,称为“牮屋”。就是把已经倾斜的木结构房子进行拉直。

具体方法是,先揭去瓦片,拆去妨碍房屋拉直的墙壁,然后再进行牮屋,就是用多道铁链、钢筋和花篮锣丝,对倾斜房屋进行慢慢地紧固拉直,等完全直立了最后予以固定。

固定的方法有两种:第一是用钢筋固定,其二是屋外用一根或几根木柱进行斜撑,人们称之为“撑木”。乌镇在古屋保护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如今在居民家里,会有斜拉的钢筋。在观音桥旁边,可以看到这样的斜撑木。

乌镇是水乡,水多桥也多,历史上有“百步一桥”之说,是说走一百步就会有一座桥,现在的乌镇有多座桥。关于桥的习俗也很多,元宵节人们要提灯走桥,据说走三桥就可以去百病了。因为古时妇女会在元宵节,带着平时煮药的药罐,路过桥边就丢在河里,寓意来年无病无灾。如今自然不会再丢药罐了,但走桥的习俗还是在继续着。

从房屋夹缝中,我看到了对面的观音桥,名字源于左侧的观音庙。走到桥上豁然开朗,东西南北皆开阔,向南望去,小河对岸是一座弯弯的石拱小桥,名为太平,蕴寓着居民走观音桥时“望太平”的美好愿望,导游说从这里可以坐船去西栅,但我还没有逛完,只有前行去继续参观。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132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