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读书与行走路过南大街


一粟斋

那天,为了赴厂家之约,路过了一段老街,原生原态。此情此景,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童年外婆家附近。

以前的老街留给我的印象就是:老街长长,日光长长,围墙上探出来的树梢长长。一位老人慢慢悠悠地走过。此外,还应当有绵延不绝的苏州评弹,在耳畔萦绕。

这里还是这样,南北向的老街,傍河延伸,我进入的,应当是老街的最南端了,仰头望门牌,蓝底白字:南大街。

对的,这里是乌镇,是乌镇南栅的南大街。

乌镇以前是隔着南北流向的运河,西为乌镇,东为青镇,区划合并后,青镇留了个镇字,乌镇留了个乌字,合称乌镇。

乌镇由东栅南栅西栅北栅四个区块组成,据说,以前四个栅的居民,有一辈子没有到过其他栅的。东栅,是文豪茅盾先生故居所在地,是早就出名旅游热点。

西栅近年重新建造成一个没有当地居民居住的仿水乡民居的高档旅游景点,世界互联网大会等重要活动的进行,让西栅声名海外,不菲的门票,进去的,当然都是专门为了旅游的消费者。

北栅和南栅,乌镇原居民还生活在此,是活着的古镇,原汁原味的古镇。说起北栅,旧时留下的一句“乌镇北栅头,有天呒日头”,让人对北栅有点恐怖的印像,毕竟这里跨几步就可以进入别省,离太湖也近,当年的太湖强盗,是小孩子听了也不敢哭的凶煞恶神。

而南栅,从镇中心由北一路向南,有点阳光灿烂的感觉,更有浮澜桥,一座古老的石拱桥,桥上的石狮,桥下的流水,有谈不尽的古往今来。

我第一次来乌镇,才十九岁,是揣着文学梦,怀着朝圣的惶恐,奔着茅盾故居来的。

现在嘉兴到乌镇,自驾一会就到,如同是在家门口,那年第一次去时,清早地到长途汽车,晃当晃当到了乌镇汽车站,下车后往北有一长长的路要走,怎么到纪念馆怎么参观已经基本上忘记了,参观好从后门出来,已是中午。

小街如同集市,街边搭着棚的小食摊,大锅煮着大块羊肉,酱红色的肉汤翻滚,浓香的羊肉味,扑面而来,让人口舌生津,不觉急步赶到摊前,早前闻说的乌镇羊肉大面,总算可以品尝一下了。摊主一口乌镇话,问了要肥的要精的事,就夹起一块肥瘦相间的红烧羊肉,秤了一下,五元多,用剪刀把羊肉剪刀成小块到盆子里,然后葱姜蒜辣子拌进肉里,就递了过来。

我懵了,传说中的羊肉大面的面呢?见我发呆的模样,摊主笑着指指路对面,对面的大棚里,大锅热汽腾腾,桌前食客呼啦啦地在吃着面。原来卖红烧羊肉的不卖面,面在对面的摊上呢。

这一顿羊肉大面,用老话说鲜得掉眉毛,鲜得咬舌头,吃得酣畅淋漓,满头大汗,忘记了已经是隆冬季节。吃完后,站起来要去还盆子,面摊老板笑着说放着就可以,他会拿过去。他的笑容就像是到了亲戚家,那么让人感到随意而亲切。

多年后,我居然会到桐乡工作了几年,乌镇成了工作联系点,乘此,把乌镇的各式羊肉面,如羊脚杆面,羊肝面,羊杂面,羊卵子面,吃了个遍,但总忘不了第一次的羊肉大面。

沿着南大街往北走,老街居然热闹了起来,原来乌镇的旅游经济已经在漫延过来,一些老宅也开起了民宿,店也变得花梢了,书法的,工艺品的,陶笛的。

但乌镇的居民还居住于此,往开着的门往里瞧,老街坊们在里面聊天,嘻嘻哈哈。进出的居民隔着街打着招呼,其情融融,其乐陶陶。

与南大街南端不同,北端也是游客如织了,远方的游客,在当地居民自发充当的导游带领下,一步一景地观了过来,居民说,这里不要门票,景色一点也不差,游客乐开了花。

今天路过南大街,有点匆忙,下次,下次一定要专门再来一次。

来乌镇,一定要先看看我朋友们写的书,特别是桐乡市女作家协会女作家们笔下的乌镇,让你可以深层次了解乌镇,到时来乌镇,真的就有刘若英“来过,就不曾离开。”的感觉。

一位外地帅小伙,默默地在南大街最深处,在满是树木芬芳的小间里,精雕细刻,精美的木雕工艺品,在他的手上流淌出来,挑了一件,爱不释手。

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1301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