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重访水乡古镇乌镇,古朴自然恬静的茅盾故居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www.znlvye.com/

现在去乌镇比以前方便多了。位于杭嘉湖水乡深处的乌镇,以前陆路交通虽不方便,但在古代却是地当两省、三府、一七县交界处的水陆要冲。茅盾在《可爱的故乡》一文中就曾说到,正因为地理位置重要,所以历代都在乌镇驻兵。乌镇名称的由来之一,就是春秋时,吴曾在此屯兵以防越,故名乌戍,唐朝咸通年间改称乌镇。在现代,它虽已不是军事重镇,但因水陆交通方便,更因地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所以也是江南名镇之一。

两年前我来这里寻访茅盾故居时,就被这水乡古镇的特有气氛迷住了。这次重访,虽见增加了一些新的建筑,但景物依然保持着它的特有风韵。纵横交错的河道,高低错落的临水民居,青石板的小街,古色古香的木结构店堂,还有那些临河的埠头、跨河的石桥、飘着茶香的茶馆、绿树葱茏的园子……处处显得是那么古朴、自然、恬静。

而从河上现代船舶的往来,新建的商店、书店、影院、剧院、文化馆、公园等经济文化设施上,和人们的衣着言谈上,又充满着现代生活的节奏和情趣。这里把古老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经济文化生活的需要,是那么和谐地统一了起来。这里并没有把河道填平、桥梁毁掉,去统统筑成水泥马路,没有把具有浓郁水乡风情的房舍,统统改成“全国大一统式”的灰色方盒子建筑,一也未见滥造成为“环境污染源”的工厂作坊。这乌镇恐怕是水乡名镇中,在保持乡土特色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得较好的地方之一。

坐落在金牛塘畔观前街的茅盾故居,是由临街的两座二开间二进木板楼房组成的。东侧称老屋,西侧称新屋。茅盾就诞生在老屋楼上临街的一间屋子里。老屋楼下过道旁的间屋子,是茅盾人学前接受启蒙教育的家塾。楼房后院早先是半亩大小的一处园子,原有平屋三间,30年代,茅盾用《子夜》的稿费,自行设计,翻建成带有日本风味的书斋。

年至年间,茅盾曾多次在这里进行写作。书斋窗外的粉墙之前,有茅盾手植的南天竺一丛,棕桐一株,至今枝叶繁茂,临风摇曳,生趣盎然。书斋右边门通向大街,上悬的“茅盾故居”匾额,是前儿年叶圣陶先生的手笔。这次在揭幕典礼时,在正门上方悬挂的“茅盾故居”匾额,是陈云同志今年5月题写的。邓颖超同志为北京茅盾故居所写的匾额,也有一复制品悬挂在书斋小庭的粉墙上。

整座故居,整旧如旧,保持着旧时的格局和气氛:就连门前的石板小街,金牛塘埠头旁“立志书院”的门楼,修真观的戏台,也都保持着原貌。书斋背后正在新建一座供销社的楼房。大约是考虑到要和故居建筑风格协调呼应,它的建筑样式和墙面屋瓦的铁灰色色调,也都和故居相仿。在阵阵梅雨中,我张着雨伞,站立街旁,观赏着这一带的景物,久久不忍离去〔,同时,不山不赞赏主持其事的桐乡县和乌镇的同志们的卓识和匠心。

离开乌镇以后,在回杭州的路上,绕道10公里去石门镇,探访了丰子恺先生的故居“缘缘堂”。

石门是京杭大运河上的一座市镇。丰子恺先生年春亲自设计建造的书屋“缘缘堂”,就坐落在镇中大运河西侧的梅莎弄8号。这是一座中国式的三开间二层木结构楼房。高大、轩敞、明爽,具有深沉朴素之美。原建筑,年1月毁于侵华日军炮火。现有建筑为桐乡县人民政府按原样重建的。重建时,曾得到丰子恺先生在新加坡的挚友)一洽法师的资助。

整座建筑唯一的旧物,是石库墙门上的两扇银杏木大门。这两扇门的背面,已全被烧为焦炭,但正面基本完好。楼下正厅“缘缘堂”匾额,为著名学者马一浮先生墨迹,旁有丰子恺先生自书对联一副:“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东厅为客室,楼上为书房画室。

为了纪念这位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和音乐美术教育家,“缘缘堂”的修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这件事如果没有桐乡县党政领导和石门镇人民的支持,是办不了的。当然,要完全办好,还需要左邻右舍的理解和帮助。例如,“缘缘堂”后窗下,原先是一座小庭园,丰先生曾手植芭蕉、腊梅其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12666.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