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最高法在浙江乌镇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


央广网嘉兴12月5日消息(记者李佳)12月4日,第六个国家宪法日来临之际,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乌镇发布《中国法院的互联网司法》白皮书。这是中国法院发布的首部互联网司法白皮书,也是世界范围内首部介绍互联网时代司法创新发展的白皮书。

《白皮书》为中英文双语版,中文全文约1.6万字,由前言、正文、结语、附录四部分组成,图文并茂地反映了中国法院互联网司法发展的基本路径、价值取向、主要举措和重要成果。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少平在发布会上介绍,中国互联网司法制度框架初步建立、规模效应初步形成、改革成效逐步显现。现阶段有必要、有条件以白皮书形式,总结回顾中国互联网司法的创新举措和主要成效。

机构职能有创新,构建专业化审判体系

年8月18日,我国设立全球首家互联网法院——杭州互联网法院;年9月,又先后增设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设立互联网法院是互联网司法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开辟了互联网时代司法发展的全新路径,标志着我国互联网司法探索实践正式制度化、系统化。”李少平说。

三家互联网法院利用自身组织优势、政策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互联网司法“试验田”和“样板间”作用,在案件审理、平台建设、诉讼规则、技术运用、网络治理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截至年10月31日,杭州、北京、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受理互联网案件件,审结件,在线立案申请率为96.8%,全流程在线审结件,在线庭审平均用时45分钟,案件平均审理周期约38天,比传统审理模式分别节约时间约3/5和1/2。

在互联网法院建设不断深化的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在全国范围布局推进互联网司法工作。天津、上海、湖北、江苏、四川、福建、贵州等地法院,结合辖区内互联网纠纷和互联网产业特点,积极组建互联网审判庭、合议庭或审判团队,科学设置组织机构、集中优质审判资源、合理确定受案范围,不断丰富互联网司法的实践样本,为构建我国互联网审判专业化体系奠定了良好基础。

技术应用推动诉讼模式深层变革,司法区块链平台已投用

互联网法院依托电子诉讼平台、有效实现起诉、调解、立案、举证、质证、庭审、宣判、送达、执行等诉讼环节全流程在线完成,大多数案件当事人足不出户即可完成诉讼,实现诉讼流程从“线下”到“线上”转变。

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在12个省(区、市)开展“移动微法院”试点,依托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1184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