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嘉兴日报
◎夏春锦
张履祥(—)是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和农学家,因“祖述孔孟,宪章程朱”,被誉为“朱子后之一人”的“理学真儒”。清同治三年(),闽浙总督左宗棠为之捐资修墓,并亲自题写墓碑“大儒杨园张子墓”。同治十年()十二月,被朝廷批准后从祀孔庙,得以跻身儒家圣贤之列。
张氏世居桐乡县清风乡炉镇杨园村(今桐乡市乌镇镇杨园村),这里地处京杭大运河北岸、古皂林驿所在地(今皂林村)的西面。他一生以坐馆为业,得运河水网之便往来穿梭于浙北地区。作为有着强烈济世情怀的儒者,张履祥关心民瘼,针对运河水利问题,提出过具体可行的举措。
钟灵之地
杨园村与皂林村隔金牛塘相望,金牛塘又称秀溪(一作绣溪),是京杭大运河在桐乡境内最主要的支流之一。张履祥生于斯,长于斯,可以说是喝着运河之水长大的,对运河沿岸的风土人情从小耳濡目染,已内化为其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徜徉其间,曾作《野步》诗云:
芳草纷纭藉麦苗,余红闲杂柳枝条。
渔舟半出犀溪右,板击声声过野桥。
诗作中的“犀溪”即西溪,“野桥”应该就是西溪桥了。运河水系发达,正是通过无数犹如触须般的支流,将其影响延伸到了沿岸居民生产生活的深处。而诗意盎然的运河风光,也给张履祥的耕读生活增添了一份闲适和野趣。
据《光绪桐乡县志》卷五“建置志下”记载:“杨园隐居,在清风乡炉镇西三里杨园村,当西溪桥之南,为张杨园先生世居旧宅。”西溪桥今存,横跨于国堡桥港(疑古时称作西溪、犀溪)之上,据桥梁上的石刻显示,为清咸丰七年()仲冬时重建。张氏世居于此,旧居就位于该桥南面。到了晚年,张履祥又在老宅的基础上新建了务本堂,“与兄正叟同居,怡怡终身”(严辰《张杨园先生传》)。
张履祥主张“耕读相兼”,强调“读书是士人恒业”,“惟有‘耕田读书’四字,子孙可以世守”。他的书斋生活颇有些枯索,经常独自坐在务本堂东北隅的一间小书房内研读朱子的著作,屋内除了典籍,只有一几一榻、一笔一砚,此外别无长物。尽管如此,这里无疑是他的精神巢穴,也成为了后世读书人为之向往不已的钟灵之地。住在运河上游的濮院诸生沈尧咨就曾慕名前来寻访,留下一首《杨园隐居》诗,写道:
甑山遗旧宅,大隐在人寰。
碧水自清浅,白云空往还。
高风殊落落,啼鸟尚关关。
不见杨园老,凭谁一订顽。
沈尧咨,字饬臣,号山臞,少年时即仰慕张履祥学说,以孝悌为先。他以私淑后学身份,抱着崇拜的心理,瞻仰先贤旧居,写景状物多庄重之感。只是物是人非,诗人为自己不能亲聆教诲,而深深遗憾。
道光初年,张家堂屋尚存,但到了光绪年间,已“废为桑圃”,归本乡张福昌、张永昌兄弟所有。严辰对张履祥素所景仰,便由其出面恳请时任桐乡知县汪肇敏将此处土地买作官产,作为张履祥的永久纪念地,并立石为记。这篇碑记题为《务本堂故址立石记》,收在严辰纂修的《光绪桐乡县志》中,署名为汪知县所作。据碑记所述,后世出于纪念张履祥,先后有过多方努力,特别是对其故居和墓地都进行了较有力的维护。上文提到的就有同治三年()冬,时任浙江巡抚左宗棠捐廉修墓,还亲笔书写了墓碑。碑石虽已不存,但拓片仍流传于世,笔墨铿锵中依稀可见昔日的盛况。同治十年(),张履祥被入祀孔庙后,左宗棠又嘱咐杭州名士丁丙于务本堂故址上兴建专祠。因考虑到乡间无人管理,便改建于青镇(今乌镇)的立志书院后,并得到浙江布政使杨昌浚的支持,拨专款建成,此即杨园祠。立志书院创办人严辰曾邀请大儒俞樾为杨园祠题联:
小邑溯遗踪,辅黄早已为先导;
圣朝隆祔祠,汤陆还应让后人。
联语肯定了张履祥在理学传承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原本的布衣穷儒,超凡入圣,一跃成为了富有广泛影响的儒家圣贤,这对于地方而言真可谓文化上的一大盛事。
与曹射侯论水利
作为有着强烈济世情怀的儒者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农学家,张履祥对水利十分重视,特别是看到了运河水利对岸边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张履祥涉及运河水利的内容,主要存在于《与曹射侯论水利》《桐乡灾异记》等论述中。其中尤以《与曹射侯论水利》一文最为集中。此文其实是一封书信,写于清顺治十八年()十一月,致信对象是张履祥的友人、石门县(今属桐乡市)乡绅曹序。曹序,字射侯,为曹家长子,身下还有弟弟曹广和曹度等,兄弟数人居乡时为人仗义疏财,平素对乡邦事务尤为热心,在石门县拥有颇高的威望。张履祥正是看到了曹氏兄弟在石门县的影响力,才会致信与自己更为亲近些的曹序谈论嘉兴一带的水利建设事宜,希望他们能有所作为。
话则要从明清之际桐乡县所遭受的天灾人祸说起。据张履祥《桐乡灾异记》及地方史志记载,从明万历后期起至清朝初年,桐乡一地的老百姓所遭受的水、旱、兵灾,举不胜数。其中与运河相关的几次都是张履祥亲眼所见:
明崇祯元年()秋七月,海水倒灌,自海宁直入桐乡,一夜之间包括桐乡段运河在内的河流暴涨三尺有余,因咸度增加,田涸不敢灌,百姓生活用水也只能“汲井池以饮”(《桐乡灾异记》)。
清顺治二年()夏,值鼎革之际,战乱频仍,皂林因处京杭大运河沿岸,且当江浙两省门户之间,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本年上半年张履祥正好居家,据其描述:
夏五月,郑兵逃归,过皂林,人相杀,聚众焚巨室,发坟墓,同宗兄弟行劫夺,缙绅主之。六月,贝勒入浙,经皂林,令率丞尉、学博、父老及举、贡生员,献牛酒以邑降。是年,皂林镇为墟,人烟绝,盗乃大起,连岁势益甚。(《桐乡灾异记》)
“郑兵”是指明将郑鸿逵的部队,崇祯十七年()南明弘光帝委派他担任镇海将军,前往镇江防守。弘光元年()郑鸿逵得知清军渡过长江,于是急忙退还福建,在路过皂林时队伍与人厮杀,趁机“焚巨室,发坟墓”,展开了大肆劫掠。六月,贝勒多铎率部破扬州、杀史可法后,一路南下,势如破竹。桐乡县令虽“献牛酒以邑降”,但清军还是遭遇民间抗清力量的反抗,“皂林镇为墟,人烟绝”就在所难免。
顺治九年(),自五月起久旱不雨,到了七月,“河流绝,井泉竭,运河底见,行不沾履,苗尽槁”(《桐乡灾异记》)。运河之水都能见底,足见其干旱程度,非同一般。
顺治十八年()夏秋之际,桐乡又一次爆发严重的旱情,张履祥在从嘉兴返回皂林的舟中,但见:“运河之水逆流而西,势若奔马,支流若长水、陡门、永新、秀溪、白马诸港,急流南下,其势亦然。农人车救,罔间昼夜,是以运河之右,力虽劳而收尚有。至水所不及之处,则弥望皆枯矣!”(《与曹射侯论水利》)
针对这次旱情,当时正在海盐半逻设馆的张履祥,心中甚为悯恻。据其描述,当时“崇德之东境,桐乡之南境,以至海宁四境之地,苗则尽槁,民卒流亡。桑柘伐矣,室庐毁矣,父子夫妇离矣,逃赋役者莫敢归,丐于途者靡所适”(《与曹射侯论水利》)。老百姓生活已经到了惨不忍睹的境地。
出于强烈的忧患意识,张履祥给曹序写了长信,结合自己的研究着重就开浚桐乡、石门、海宁、嘉兴和海盐等处的水利章程,做了周详的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举措。他还建议曹序“以情闻之当道,专委治水之使临督其役,诸邑令长,各率其父兄子弟而开浚之,引崇邑以西之水而注之东,导桐邑以北之流而放之南,则濒海方六、七十里之区,咸收灌溉之利”(《与曹射侯论水利》)。
张履祥的建议,后来得到礼科给事中柯耸的采纳,被付诸实行,并见成效。
安息之所
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的杨园村也是张履祥最终的安息之所。其去世后,家人原本将之葬于故居东南半里许,后来门人以墓地过于潮湿为由,迁葬至村北方向的西溪桥南。这里作为后世纪念张履祥的主要场地,发挥了更加久远的作用,凭借着运河水网的交通便利慕名而来的后学接踵而至。
康熙六十年(),海盐张朝晋和余姚陈梓因服膺张履祥学说,出于对偶像的崇拜,专程到桐乡对其墓地进行了修缮。当时,张家家道已衰败不堪,张履祥的如夫人及其他四位后人均未能安葬,张、陈便联合周旦雯、许醇夫、姚希颜等用范鲲刊刻《杨园先生全集》剩下的二十金,共筑三穴,将五人一并葬于张履祥墓侧。
乾隆十六年(),浙江学政雷鋐极力寻访张履祥遗书及其子孙,还捐资刊刻《杨园张先生年谱》,并整修了张履祥墓,为新立的墓碑书写了碑文——“理学真儒杨园张先生之墓”。雷鋐系福建宁化人,雍正癸丑()进士,改庶吉士,特授编修。后历任江苏、浙江学政,累官至左副都御史。虽贵为浙江学政,却能虚心向布衣之士陈梓问学。因同样仰慕张履祥学说,撰有《张杨园先生全集序》《张杨园先生传》等文。
此后,地方官及乡绅对张履祥墓多有维护。据《光绪桐乡县志》记载,嘉庆六年()县令李廷辉曾捐俸修墓。嘉庆二十三年(),县令黎恂复修。咸丰四年(),平湖顾广誉亦捐资重修,不仅建了墓门,还构筑了石埠,补种了松树。
其中,道光十九年()和二十年()安徽桐城人苏惇元先后两次到桐乡寻访张履祥遗迹。其《谒杨园先生墓记》写道:
往余纂订《杨园先生年谱》,即有志谒先生墓。去年夏重来浙,道桐乡,迂舟入城,谒先生主于乡贤祠。询墓地不得其详,不果谒。后阅志乘,知在炉镇西溪桥。今自杭如苏过桐,舟至炉镇,逾镇西行二里许,抵西溪桥,桥南百步,先生墓在焉。维舟诣墓下,焚香瞻拜。
据苏文显示,其两到桐乡走的都是水路,特别是第二次“自杭如苏过桐,舟至炉镇”,走的就是京杭大运河。苏惇元所见到的张履祥墓,因年久失修,已“碑仆地,古松前伐”。他有志募资修墓,奈何“饥驱无定在,不能遂志”。直到咸丰四年(),平湖好友顾广誉才完成了他的心愿。咸丰七年(),董燿、沈宝榢、陆费吉哉等又进一步修缮,才使之“复完旧观”。
再往后,便是同治年间左宗棠委托丁丙进行了大修,还购置了“祭田十四亩有奇”。除了自题墓碑,又书两偈于墓门,一为“永远防护”,一为“禁止樵采”。
到了同治十一年(),贵州贵筑县人李春龢出任桐乡知县。他声称自幼就钦慕张履祥的道德文章,上任第三天便跨过运河前往祭拜张履祥之墓。李春龢还捐廉银五百金建祠宇两进于旁墓,以供杨园先辈栗主,仍题名为“务本堂”。于祠前还开凿了荷池,又增置祭田数亩。
清代的最后一次修墓是在同治十二年(),新任县令胡日宣效仿前人,捐廉于祠后增筑房屋三间,作为守墓人的栖息之所。
后来严辰纂修《光绪桐乡县志》,专设“桐乡八景”,其一即为“杨园瞻礼”,有诗道:
布衣祀两庑,古今能有几。
吾乡得其一,杨园道在此。
墓畔建新祠,远近来瞻礼。
妄欲附千秋,生圹营密迩。
进入民国后,为了响应新生活运动,桐乡士绅发起成立了“杨园学社”,声称要“以研究杨园先生一生著作,并藉以发挥广大,以改良风俗人心为宗旨”(《桐邑各界组织杨园学社》)。除了研读张履祥著作,全县各界还组织前往张履祥墓举行公祭活动。为了体现对张履祥的永久纪念,年4月在全县乡镇长联席会议上,经沈光熊提议,会议决议将炉镇改名为杨园镇。
年时值张履祥诞辰周年之际,桐乡市政府不仅举办了纪念大会和“张履祥与浙西学术”研讨会,对张履祥墓也进行了修缮。张履祥墓现为桐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坐北朝南,如一位披上了新衣裳的历史老人,端坐于京杭大运河之畔,看千帆过尽,河水悠悠。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lb/11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