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初让人望而生畏的“粗暴”器械操作,到如今依托现代电子技术而出现的精细化、智能化、微创化、无痛化内镜检查,内镜技术已经进入了精准诊治和舒适化的时代。屏幕上,一条红色的“隧道”不断向前延伸,一直到达宽敞的“大厅”。瞬间,颜色转换,画面变成了一幅黑白灰抽象画。接下来,镜头在线条和色块间移动,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的踪迹。这不是什么“神秘”艺术活动,而是一次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对胃炎患者的检查实况。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新技术将超微型共聚焦激光显微镜与传统内镜结合,医生通过放大倍的画面,观察细胞级别的胃肠道内部情况,相当于在胃肠道内完成病理检查。这种新技术能够减少病理活检次数,更准确地明确胃肠道患者的病灶部位和病灶性质,提高术中诊断效率。今年5月末在医院举办的“首届上海同济消化道早癌新技术应用论坛暨医院第一届海博技术学习班”上,医院党委书记、内镜诊治中心主任许树长向参与论坛的消化内镜同道,展示了这一开展不久的新技术。许树长教授顺利完成了2例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下的Barrett食管诊断,判断了疾病的类型。新技术为胃癌、肠癌的早期发现,胆管癌的准确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消化内镜诞生两百年,从最初让人望而生畏的“粗暴”器械操作,到如今依托现代电子技术而出现的精细化、智能化、微创化、无痛化内镜检查,内镜技术已经进入了精准诊治和舒适化的时代。当越来越多的新技术集成到内镜这个平台上,曾经“冰冷”的内镜,如今也变得有了温度。内镜,精准医学之“柱”
不久前,记者探访医院内镜诊治中心,无论是候诊区还是内镜操作间,都显得明亮而安静。有的患者刚刚苏醒,由志愿者搀扶着走下苏醒床,移动到休息座椅上,看起来非常平静,没有明显的不适。
这里是上海西北部地区面积最大的集消化内镜、ERCP(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和气管镜于一体的综合体内镜中心。每年这里要完成超过例胃肠镜检查和治疗,其中70岁以上高龄患者就有多例,无痛胃镜患者最大年龄93岁,无痛肠镜最大年龄92岁。“因为我们技术成熟,医院无法做无痛内镜的高龄患者,也可以在我们的平台上接受舒适化的内镜精准检查和治疗。”许树长教授说。
医院内镜诊治中心成立时间不算长,但近年来无论是服务量还是新技术开展、疑难疾病诊治、高龄患者的内镜检查量,都实现了快速增长,成为上海西北部最重要的内镜中心。许树长教授认为,内镜的发展,为精准医疗和舒适医疗提供了可能性,未来还会在疾病早期发现上发挥更多的作用。
内镜的出现虽然有年的历史,但早期粗大僵硬的金属管内镜器械操作,对于患者来说非常痛苦,因此最初内镜并不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技术。直到年,光导纤维技术出现,在此基础上,年英国人Hirschowitz的研究团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用于检查胃和十二指肠的光导纤维内镜。
这种胃镜因为柔软和伸缩自如,可在患者的胃内部回转自如,检查视野范围广,极大地减少了患者的痛苦。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Olympus公司在光导纤维胃镜基础上,加装了活检装置及照相机。此后,内镜如“变形金刚”一般,搭载上手术器械,这样内镜不仅可以用于检查,还具备了检查同时完成治疗的功能。
升级到如今显微技术、手术技术集成于一身的内镜,早已远远超越“观察”功能,而成为一种微创、精准的治疗方式。
像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这样的新型内镜,还能在癌症的早期发现上发挥重要作用。许树长教授介绍,Barrett食管是发生食管腺癌的主要癌前病变,病人食管远端会出现含有杯状细胞的特殊肠化上皮。如果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为患者做胃镜检查,医生可以直接获得细胞内组织学影像,不但能够区分食管上皮细胞、胃上皮细胞、Barrett食管上皮细胞以及Barrett食管癌变的上皮细胞,同时还能发现早期癌的血管特征。医院内镜中心积极开展新技术用于Barrett食管检查的价值所在。
这些年,中国大肠癌发病率一路高升,上海市居民最常见恶性肿瘤中,大肠癌和胃癌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许树长教授介绍,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研究大肠的良性病变、高度异型增生以及恶性病变之间的区别,可以发现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在细胞核上有显著的差异,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还可以观察到不规则新生血管所溢出的荧光来协助大肠癌的诊断。特色技术吸引各地患者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内镜事业开始发展。在上海,医院、海军医院、上海交医院、医院,是消化内镜技术开展较早的医疗机构。
年,医院消化内科进修,师从消化内镜专家胡运彪教授,正式踏上内镜学术之路。2年,许树长到德国Freiburg医院专门学习消化内镜诊疗技术。“德国的内镜理念和技术给我很多启发。医院后,我们内镜中心的布局、运行模式和管理理念,很多都借鉴了德国的做法。”
3年,德国学习回国后,许树长教授与麻醉科张晓庆主任合作,医院开展第一例无痛胃肠镜检查。5年,许树长又医院接受短期的内镜培训。两次在医疗发达地区的学习经历,让许树长看到了最先进的内镜中心可以为患者提供怎样的精准和人性化服务,也更加坚定了要医院打造内镜中心平台的决心。
年,许树长开始医院内镜中心发展的方向。“当时有几个需要提高的地方。一个是内镜大肠镜操作必须从双人操作变成单人操作,另一个是过去以检查为主,治疗能力太弱,结果导致70%-80%医院去治疗。”
提升技术服务能力,首先需要人才,因此,医院倾注资源大力培养内镜人才,让他们掌握最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年轻的内镜医院进行轮训,并与日本的内镜年轻医师建立了常态的互动和交流。
年,内镜中心从2间简单的操作间,扩展为拥有5个操作间、总面积一千多平方米的内镜中心,在新的空间里,一个配备国际先进医疗设备、管理规范的内镜中心建设完成。
现在,内镜中心不仅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内镜检查项目,还可以开展多项内镜三四级技术,如食管胃底静脉面张破裂出血的治疗、胃造瘘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内镜下贲门括约肌肌切开术(POEM)、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物剥离术(STER)、食管早癌的社平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内镜下治疗术等。每天完成内镜量余例以上,其中内镜下治疗比例达到12%左右。这里还是上海地区最早开展EMR、ESD、POEM、STER等内镜微创技术的内镜中心之一。
从年开始至今,医院内镜中心诊疗服务量增长了三倍多。目前内镜中心形成了以消化道早癌筛查、消化道早癌及黏膜下病变切除、胆胰疾病的内镜诊治、食管胃静脉曲张性出血的内镜治疗、食管动力性疾病内镜下治疗等为特色的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吸引了上海市以及外地患者。今年,在医院大力支持下,内镜中心还设置了可以软硬镜兼容开展双镜联合的专门手术室,并开设了开展内镜治疗的日间病房,更加方便了患者就医。
目前,医院内镜中心每年多患者中,有近例患者接受了内镜下的手术治疗,比例达到13%-14%左右。
医院内镜中心如今承担了面向全国的内镜人才培养任务,是全国首批入选的中国消化病学院内镜培训基地之一。内镜中心连续5年每年举办国家继续教育学习班及内镜手把手培训班,并与日本大学病院、国立癌中心、札幌医学中心建立了长期交流合作关系;每年举办“食管疾病的内镜下诊断与治疗技术新进展学习班”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年起医院每年举办“上海同济食管疾病多学科协作高峰论坛”,在业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今年的“首届上海同济消化道早癌新技术应用论坛暨医院第一届海博技术学习班”上,除了许树长教授手术演示,内镜诊治中心副主任王志荣、陈莹分别演示了多台内镜下ESD(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手术,ESD能够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进行治愈性切除,可以用于治疗表浅的胃、食管、结直肠病变。消化内科姜元喜医生向学员们演示了利用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并在术中对学员进行教学。让内镜变得“温暖”
上海已经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内镜技术服务的患者中,老年患者将会越来越多。麻醉下的无痛内镜,无疑能提升内镜检查的舒适度,但高龄老人麻醉安全也是医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为了让老年患者接受安全又舒适的内镜服务,医院内镜中心做了很多的努力。
为了让高龄老人麻醉下接受内镜操作更加安全,内镜中心麻醉余斌教授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种基于3D打印技术的新型麻醉鼻面罩,成功申请专利,并且已经实现了转化,应用到临床中。
考虑到患者的舒适度和尽量减少医疗费用和病人的重复肠道准备,医院内镜中心推出一次麻醉下,符合内镜治疗指征的一次就诊、检查与治疗同时完成的服务:在完善术前检查的前提下,开辟快速通道,发现息肉,即时治疗,及时入院观察,无需多次服用清肠剂,不仅减少患者就诊次数,而且减少了患者总体就诊费用和住院时间。
在这家内镜中心,无论是对疾病的认识还是对医疗技术的评价,首先都以人为标准。
许树长教授介绍,团队所做的科研项目,也和“人文”有关。许树长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年上海市医学科技二等奖,获奖的研究项目是有关内脏高敏感的中枢机制的基础研究以及胃肠道疾病的内镜下诊治临床研究。
“我们研究的是精神应激与内脏高敏感之间的关系。比如有的孩子小时候心理上经受过创伤等早期不良事件,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出现功能性胃肠疾病。我们的研究试图找到其中的关联。”许树长教授说,“我们希望设计一个大样本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bs/7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