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息肉的治疗方法

中医健康养生特346期中医解读脏腑


中医解读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体是一个非常奇妙的“小宇宙”,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两项事物之间也许就有着内在的、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是中医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原因。《黄帝内经》形容人体经络间的联系说“如环无端”,就是说这种联系像一个圆环一样,周而复始,无首无尾。脏腑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这里就引出了“肝胆相照”这句成语的根源?!这也说明了脏腑间的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表里关系。

1、心与小肠。手少阴心经属心而络于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而络心,由于经络的直接络属关系,形成了“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对应关系,并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功能系统。心与小肠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病理上互为影响。如心经有热,可通过经脉而移热于小肠,影响小肠泌别清浊的功能,出现小溲短少、尿色红赤、尿道灼热疼痛等症状。反之,小肠实热熏蒸,亦可循经上灼,出现心烦而热、口舌生疮、舌红疼痛等病症。因此,临床治疗时清降心火可以消除小肠之热者,如北宋著名儿科医生钱乙拟定的“导赤散”(生地、木通、竹叶、甘草梢)即可上清心经之火、下导小肠之热,是治疗心和小肠火热症的代表方。

2、肺与大肠。肺与大肠也同样是凭藉着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的络属关系,构成了其表里相合的有机联系。在生理上,肺气的肃降,有裨于大肠的转输糟粕;大肠的传导通畅,则有益于肺气的肃降。因此,倘若大肠壅热,腑气不通,往往引起肺气上逆而出现喘咳胸闷等症;而肺热伤津,或肺气虚弱,肃降无权,亦可导致大肠津燥或传导无力,均可引起腑气不通而出现大便秘结、腹满疼痛等症。有些老年人及习惯性便秘的患者,通过补益肺气等方法即可解除其排便困难;喘咳不已而兼便秘者,通过泄其腑积的方法而获效,正是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遣方立法的。

3、肝与胆。肝与胆不仅于经脉互为络属,而且由于胆汁即源乎肝之精气,胆汁的排泄与贮藏又须听命于肝的疏泄主司,所以其生理、病理上几乎浑然一体,难以截分。肝脏的促进生化和疏泄气机功能正常,保证了胆汁的贮藏和排泄得宜,反之则必然导致胆汁或则匮乏,或为凝瘀,或从外溢而为患。因此,临证见诸口苦、黄疸等胆汁外泄症状,多兼有胁肋胀痛等肝气郁结症象,即是其脏其腑本同禀一气的缘故。若细析之,则肝气主升而胆气宜降,肝体属阴而胆府禀阳,肝主谋虑而胆为之决断,唯其互济,则气机谐调、体用和平而无偏患。

4、脾与胃。脾胃位居中焦,“以膜相连”而经脉互络,脾脏属阴,胃腑属阳,表里相合,以其运化与受纳、升清和降浊相反相成的生理特性,共同承担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及精微物质的输布重任。后人称其为“后天之本”者,正是基于脾胃乃人体气血之源的缘故。

胃气得降,水谷及其腐熟消化后的糟粕得以下行;脾气主升,则水谷之精微得以输布,故而《临证指南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升清与降浊,是脾胃消化运动的基本形式,因此脾胃的病理障碍也就主要地表现为升者不升、降者不降。如果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不能升清,往往导致胃纳无权,和降不利,出现纳呆少食、恶心呕吐等症。若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之运化和升清,产生腹满腹胀、泄泻等病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瞋胀”,就是对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病机的概括。

5、肾与膀胱。肾与膀胱相表里,其生理、病理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上。《素问.灵兰秘典论》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人体的水液,在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下,部分津液上归于肺,继续参与机体的代谢过程;部分代谢后的水液则随其气化作用而为溲尿,贮存于膀胱并排泄于体外。膀胱的贮尿及排尿,取决于肾的气化,肾气充沛则膀胱开合有度,小便得以正常排泄。因此,临床上小便频数、尿后余沥不清,遗尿乃至于失禁之类的病变,多责之于肾气虚弱,固摄无权;小溲点滴不通,尿闭等症,则属肾脏气化失司,膀胱不开;小便中精血混杂而下,膏淋之类的病变,则往往是肾脏清浊不分所致。

总之,脏腑相表里的理论,既说明了它们生理上互济为用的关系,也反映了其病理上互相影响的内在联系,这是中医藏象学整体观的具体体现。掌握了脏腑相表里的理论,临床上就可以灵活应用“脏病治腑”、“腑病治脏”等各种治法,为辨证施治开无穷的法门。

中医健康养生专家的

官方网站:







































北京中科白殿风医院正规吗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ueyauny.com/drbs/3470.html


当前时间: